T=题名(书名、题名),A=作者(责任者),K=主题词,P=出版物名称,PU=出版社名称,O=机构(作者单位、学位授予单位、专利申请人),L=中图分类号,C=学科分类号,U=全部字段,Y=年(出版发行年、学位年度、标准发布年)
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范例一:(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AND Y=1982-2016
范例二:P=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K=Visual AND Y=2011-2016
摘要:雪豹(Pantherauncia)是仅分布于亚洲高海拔山区的珍稀濒危猫科动物。本研究在印度西南部(Ladakh)、中国青海和蒙古国的南部(南Gobi)3个独立的雪豹分布区共采集109份粪便样品。应用线粒体dna(mtdna)cytb基因特异性引物对109份粪便样品进行鉴定,发现有31份粪便来自雪豹,其中印度Ladakh、我国青海和蒙古国南Gobi的雪豹样品分别为17份、3份和11份。利用重新筛选设计的7对家猫(Feliscatus)微卫星引物,对雪豹粪便样品进行了基因分型分析,结果发现在Ladakh和南Gobi检测到的雪豹粪便样品分别来自4只和5只不同的雪豹个体,而青海的样品则来自同一只雪豹;遗传多样性统计分析表明,蒙古国南Gobi的雪豹微卫星遗传多样性水平低于印度的Ladakh。研究结果表明了粪便dna在雪豹种群监测和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可行性。
摘要:本试验采集了16只圈养绵羊的新鲜粪便,利用试剂盒法(酚-氯仿法)对粪便基因组dna进行了提取。电泳检测结果表明:从绵羊粪便中获得的dna纯度较高,完整性好。以提取的基因组dna为模板,利用文献报道的2对通用引物(r D5-ITS2/rb1-ITS2和rbc LZ1/rbc L19b)以及自行设计的羊草ITS特异性引物(ITS-LC)、碱茅ITS特异性引物(ITS-PD)和芦苇rbc L特异性引物(rbc L-PA)进行PCR扩增。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结果表明,5对引物均能获得成功扩增,并得到目的条带。进一步对羊草、碱茅和芦苇进行序列测定,并将测序结果通过Gen Bank数据库进行Blast比对。结果表明:dna相似性分别为95%、94%和98%,可以证明扩增产物分别属于羊草、碱茅和芦苇的某个片段。
摘要:沿用本室改进的粪便提取方法,参照马来熊BDNF基因序列设计引物,首次从亚洲黑熊粪便dna中扩增和克隆到包含完整核BDNF基因的753 bp片段,以毛发作阳性对照并进行重复实验,获得稳定一致结果。序列分析表明,亚洲黑熊的BDNF基因非常保守,与人相比,一致性达94.5%,与大熊猫比达98.9%。在推导的多肽序列中,其成熟区氨基酸序列与所有已报道哺乳动物的完全一致;对亚洲黑熊及其相关物种BDNF基因序列的比较分析,发现大熊猫与包括黑熊在内的熊科动物亲缘关系更近,而与小熊猫较远。文章首次采用非损伤性取样法在分子生物学水平对亚洲黑熊基因组核BDNF基因进行分析,不仅为亚洲黑熊的保护和繁育提供重要参考资料,为非损伤性取样在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研究中的应用拓宽了思路,也为亚洲黑熊及其近缘种的系统分类研究提供分子证据。
摘要:为探索东北地区野猪种群的遗传资源特征,本研究通过收集长白山北部林区5个地点的140份粪便样本,结合世界粮农组织(FAO)推荐的9个微卫星标记,使用Microsatellite Toolkit、GENEALEx软件计算相关遗传参数,评估各野猪局域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9个微卫星标记检测到的等位基因数目为6~15个,且PIC值为0.625~0.888,均为高度多态性位点。种群平均表观杂合度为0.760~0.813,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687~0.766,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3.368~5.144个,表明群体内的遗传变异较丰富。5个局域种群的9个微卫星位点中,共有6个位点偏离Hardy-Weionberg平衡(P<0.05)。各种群的Shannon指数平均值为1.359~1.729,表明各种群离散程度较高,遗传多样性丰富。9个微卫星标记的Fis值变化范围为-0.206~0.074,杂合子水平高于纯合子,近交程度低。研究表明,所筛选的9个微卫星标记均为高度多态性位点,可用于检测东北野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实验结果可靠,且所研究区域的野猪种群近交程度低,遗传多样性丰富。
摘要:梅花鹿东北亚种(Cervus nippon hortulorum)曾被认为已野外灭绝,近年来在黑龙江东南部和吉林东部临近边境地区发现少量分布,其生境隔离、面积狭小,破碎化严重。亟需对其种群的遗传变化,特别是遗传多样性和近交衰退等种群遗传信息开展进一步评价,增强保护与管理的针对性。本研究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设计9个重点研究区域,共收集673份疑似梅花鹿粪样样本。首先基于线粒体dna Cyt b基因测序技术开展物种鉴定,并对鉴定为梅花鹿的阳性样本利用微卫星技术进行个体识别。结果证实,东北梅花鹿仅在老爷岭东部山脉有分布,106份梅花鹿粪便dna中识别出33只个体(穆棱保护区20只,老爷岭保护区13只)。33个Cyt b基因序列共检测出6个变异位点和5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指数(Hd)为0.621,核苷酸多样性指数(Pi)为0.0067;微卫星检出种群平均等位基因数(Na)7.1个,观测杂合度(Ho)0.604,期望杂合度(He)0.712,固定系数(Fis)0.152。结果表明,东北梅花鹿种群遗传多样性丰富,但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杂合度不足和近亲繁殖;种群近期经历了瓶颈效应,未发生种群扩张;群体间无遗传分化,可作为一个管理单元加以保护。建议,对东北梅花鹿稀有单倍型个体重点监测和保护,恰当时期考虑圈养种群野外放归,以提高野外个体间基因交流和快速种群恢复。
摘要:结直肠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相关死亡原因之一。肿瘤抑制基因启动子区域的超甲基化使抑癌基因长期处于沉默状态,可引发肿瘤形成、免疫逃逸和转移,并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发生于肿瘤发生的早期阶段,可能成为结直肠癌早期检测的分子标志物。改善结直肠癌筛查质量以及提高结直肠癌患者治疗依从性成为近年的研究热点,通过检测血液和粪便中的肿瘤相关标志物积极探索新的筛查方法,粪便dna甲基化检测较目前临床粪便隐血试验和血清标志物测定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更优,有助于降低结直肠癌的患病率及相关死亡率。
地址:宁波市钱湖南路8号浙江万里学院(315100)
Tel:0574-88222222
招生:0574-88222065 88222066
Email:yzb@zw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