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题名(书名、题名),A=作者(责任者),K=主题词,P=出版物名称,PU=出版社名称,O=机构(作者单位、学位授予单位、专利申请人),L=中图分类号,C=学科分类号,U=全部字段,Y=年(出版发行年、学位年度、标准发布年)
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范例一:(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AND Y=1982-2016
范例二:P=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K=Visual AND Y=2011-2016
摘要:工况光谱表征技术是深入理解电催化反应机理的有效手段,但是目前所使用的大多数工况表征技术都是基于(准)稳态的光谱技术,对发生在毫微秒时间尺度的瞬态变化过程很难直接进行观测。本研究通过在时间分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系统中引入电压脉冲,并在时间上同步电脉冲信号与光谱信号,实现了时间分辨率高达3μs的工况电化学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测量系统。利用此光谱系统和方法研究了水合铁等电催化剂的水氧化动力学机理,直接揭示了电催化剂表面水氧化中间物种在毫微秒时间尺度的形成、转化和反应动力学。微秒时间分辨的工况电化学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可以促进电催化反应动力学机理的研究和认识,指导新型高效电催化剂的设计合成。
摘要:以L-酪氨酸为案例,结合计算化学手段,设计了采集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教学方案,并探讨了计算化学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教学中的具体应用。通过对该分子紫外可见光谱的模拟与指认,以及利用多种方法对其不同电子激发过程开展分析,不仅可以有效解释实验光谱吸收峰的来源,还能获取一系列具有教学意义的等值面图形与数据,来帮助学生加强对轨道跃迁类型、电子转移与空穴-电子分布等电子激发特性方面的感性认识,从而使得教学内容既有趣生动,又富有理论深度。
摘要:研究了茶叶籽油在氧化过程中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贮存温度的升高,在230nm紫外光处茶叶籽油吸光度随贮存时间延长增加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而在270nm处变化不明显,230nm处的吸光度明显高于270nm处的吸光度,由紫外可见光谱特性得出茶叶籽油在230nm处的吸收结构为共轭双键,270nm处的为三键;茶叶籽油随着贮存温度的升高氧化速度加快,茶叶籽油中的不饱和键逐渐被氧化成饱和键,在230、270nm处吸光度逐渐降低。
摘要:学习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子荧光光谱相关基础知识,并掌握相关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技能是科技考古专业研究生培养环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目前科技考古专业研究生实际情况,通过设计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子荧光光谱实验对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子荧光光谱教学进行初步探索,取得较好效果。
摘要:为优化索氏提取法测定烤烟中粗脂肪的工艺条件,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通过Box-Behnken试验设计,研究称样量、回流时间、烘干时间对粗脂肪提取量的影响,并建立一种快速测量粗脂肪含量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方法。结果表明,干燥温度为105℃时,预测最佳的粗脂肪提取条件为:称样量3.08 g,回流时间6 h,烘干时间1.5 h,粗脂肪含量为6.27%。在0.276~2.211 g/L(λ=326 nm)或0.276~2.763 g/L(λ=415 nm)范围内,烟叶粗脂肪溶液的浓度与吸光度有较好的线性关系(R326nm^2=0.9982,R415nm^2=0.9993),检出限分别为0.128和0.093 g/L,定量限分别为0.387和0.281 g/L。利用响应面优化的索氏提取工艺及建立的粗脂肪紫外分光光度测定法,简便省时,且重复性和精密度较好,适合批量烟叶粗脂肪的分析测定。
摘要:设计合成了含噻二唑的间苯二甲酰基硫脲受体,并用紫外光谱研究了其对阴离子客体的识别性能.主体1a与F-和CH3COO-相互作用,主体吸收光谱发生一定变化,且主体溶液的颜色也有明显变化.而与Cl-,Br-,I-,HSO4-,H2PO4-和ClO4-作用,吸收光谱几乎没有变化.Job工作曲线表明1a与F-和CH3COO-形成1∶1络合物,紫外滴定光谱的结果经非线性拟合,计算出主客体结合的稳定常数.1 H NMR滴定实验进一步证明了受体分子与阴离子之间以氢键作用方式相结合.
摘要:设计并合成的吡啶-2-羧酸[1'-(2'-羰基-2'氢-7'-二乙氨基苯并吡喃基)-3'-吡啶基-亚二-丙烯基]-酰肼是一种新型的荧光探针.该探针可以在DMSO-H2O的缓冲溶液中选择性的识别Zn^(2+),而不受其它干扰离子的影响.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中,检测到Zn^(2+)荧光探针的光谱变化;在加入Zn^(2+)后,出现了一个极强的荧光发射峰.研究结果表明配体L对Zn^(2+)具有极强的选择性和灵敏度.
摘要:为了探究茜素在不同pH值的甲醇溶液中的存在形式,设计了9种结构,利用时间依赖密度泛函(TDDFT)方法模拟了茜素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发射光谱,并与不同pH值下的实验光谱进行了比较;通过检验模拟光谱与实验光谱的一致性,确定了茜素在不同pH值下的存在形式。结果表明,在酸性条件下,茜素以a_G_1和a_G_4的分子形式存在;在碱性条件下,茜素以b_G_1、b_G_4和c_G的阴离子形式存在;在基态上,a_G_3不稳定,转变为a_G_4;在激发态上,a_E_3不稳定,转变为a_E_1;在激发态上,通过荧光发射光谱和TDDFT计算证实了质子在1位羟基和9位羧基之间的转移;茜素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发射光谱主要来源于分子内电荷转移。
摘要:近年来,我国进入食品安全事件频发期。苯并芘是迫害人类健康的主要元凶之一,在生产和生活中随处可见,例如汽车尾气、熏制食品、香烟以及高温油炸食品,它们都包含微量的苯并芘。文章采用第一性原理密度泛函理论(DFT)方法,在B3LYP/6-311G++(d,p)等基组水平上对苯并芘分子进行了分子构型的优化和特征光谱的计算,通过计算得到了苯并芘分子的键角、键长、二面角等详尽的分子构型参数,并得到了苯并芘的拉曼光谱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地址:宁波市钱湖南路8号浙江万里学院(315100)
Tel:0574-88222222
招生:0574-88222065 88222066
Email:yzb@zw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