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繁漪"
98 条 记 录,以下是41-50 订阅
视图:
排序:
略谈《雷雨》的悲剧艺术
收藏 引用
《芒种》2012年 第2期 58-59页
作者:周永俊 黄莉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桂林人民广播电台 
一、"反崇高"——《雷雨》的悲剧理念《雷雨》"反崇高"的第一个特征是:吟唱"小人物"的灰色哀曲。悲剧是崇高的,伟大的人物才具有悲剧精神,他们都有崇高的理想、伟大的人格、深沉的思考、执著的追求,他们...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重排沪剧《雷雨》——导演随笔
收藏 引用
《上海戏剧》2001年 第3期 22-23页
作者:刘同标 
在沪剧演员沈惠中的个人网站(***)上,有位年轻的观众在给她的电子邮件中这样说:“听说市文联艺术团要重排沪剧《雷雨》,心里又是惊喜又是陇。喜的是将重见这出名剧在舞台上亮相,忧的是要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超越,使新老沪...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重排《雷雨》 浮想联翩
收藏 引用
《上海戏剧》2001年 第3期 20-21页
作者:宋之华 
新世纪第一年春天自有其特有的明丽韵姿。市文联艺术团经过精心策划推出新版沪剧《雷雨》,就好似一场春雨洒落在百花园中,使满园春色格外滋润。 一帧合影 记得那是1959年的盛夏,一个星期天,我起了一个大早,换了几班车才赶到人民大舞台,...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言犹尽而意未尽——《雷雨》中人物对话的潜台词探胜
收藏 引用
《戏剧文学》1990年 第2期 71-76页
作者:徜徉中国作家协会青海分会 
话说白了,没味。事做全了,没戏。这是戏剧界在多年的艺术实践中总结出的一条戏剧箴言。这也就是说,在话剧创作中要有一种潜在的戏外之戏,而以小见大,以少胜多,一箭双雕,一石数鸟,言有尽而意无穷,余意尽在不言中,正是那种潜在的戏外之戏...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戏剧的限度与张力——新解读"曹禺三部曲"导演文稿》导言
收藏 引用
《艺术评论》2015年 第3期 97-101页
作者:王延松沈阳师范大学 
中国现代戏剧在颠簸中行进,总有那么一些时候,曹禺的戏剧会被人们屡次关注。而我关注曹禺大师多年前说的一句话,他说:"职业剧团演《雷雨》一定成功,演《日出》一定成功,演《原野》一定失败"。我是一个导演,很想领受一下这其中的奇奥...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索福克勒斯和曹禺的白日梦及其共识性
收藏 引用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 第4期9卷 26-30,66页
作者:许明炎 
据说一部创造性文学作品的产生大致都要经历如下过程:现实生活(或环境)激起了作家的创作欲望(或冲动),他们把过去的生活体验通过现实的生活素材,辅助以合理的想象(艺术加工),方产生出反映作家愿望(当然也反映历史和社会真实)的艺术作品...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曹禺剧作句式的魅力
收藏 引用
《当代修辞学》1995年 第6期 30-31页
作者:张虹 
曹禺剧作中的许多人物,已成为文学史上的典型。这些形象的成功,是和人物的语言在句式选用上有突出的特点紧密相关的。 一、句式运用因人而异 不同人物的不同语言,同一人物的不同说话方式,使剧作呈现出多变和流动的趋势。 《雷雨》中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别具一格的改编 精益求精的建议——舞台版歌剧《雷雨》观后
收藏 引用
《歌剧》2016年 第7期 10-15页
作者:曹树钧 
上海歌剧院演出的歌剧《雷雨》,10年前笔者看过两次音乐会版,此次上海歌剧院《雷雨》即将赴英演出前夕,笔者又看了音乐会版和舞台版,深感这是别具一格的改编,其成就丝毫不亚于创作一部作品。作曲家、改编者莫凡先生,充分发挥歌剧艺术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想象、情绪记忆——通向人物创造的桥梁
收藏 引用
《内蒙古艺术》2007年 第2期 82-84页
作者:张瑞芬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 
想象是演员进行形象思维的重要前提。在艺术创作中,想象是引导演员的先锋。演员正是依据剧本提供的虚构事实和人物的基础,用自己对生活中熟悉、理解、感受、积累的素材,进入艺术构思的想象过程,丰富和深入人物形象,规定情境,并在内心造...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漫谈《雷雨》的语言艺术
收藏 引用
《绥化学院学报》1990年 第3期14卷 9-15页
作者:张生筠 
我国著名戏剧大师曹禺的代表作《雷雨》问世以来久演不衰,评说不尽,除了剧作所揭示的主题之深刻、结构艺术之奇崛精湛而外,戏剧语言的优美、精当是一个重要原因。研究它的语言特色的论著很多,论述的角度、层面也多次重复,但落实到具体...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