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红楼戏"
28 条 记 录,以下是11-20 订阅
视图:
排序:
欧阳予倩与他的“红楼戏”--兼评其曲剧本创作和演剧艺术特色
收藏 引用
曲艺术》2008年 第4期29卷 41-46页
作者:陈珂中央戏剧学院艺术管理系副教授、博士 
欧阳予倩的红楼戏并不被他本人和尔后的剧评论者看好。原因主要是被认为没什么思想价值和社会进步意义。笔者认为恰恰是这些"红楼戏",体现了欧阳予倩追求曲艺术常态的"人情事理":不是进步思想或社会问题,而是...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民国红楼戏之新剧先声——从《申报》所刊剧广告试论民国早期上海红楼戏的出现
收藏 引用
红楼梦学刊》2021年 第3期 178-192页
作者:吴雨彤日本京都大学人间·环境学研究科 
民国时期的红楼戏改编由上海的新剧拉开序幕,虽然剧本绝大多数都未能传世,所幸有《申报》所刊剧广告可以一窥其上演情况。本文将第一部新剧红楼戏出现到春柳、新民、民鸣三大主力剧团的红楼戏演出告一段落、即1913年到1915年6月作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从“红楼戏”中晴雯的重塑看晚清民国审美伦理的演变
收藏 引用
剧艺术》2019年 第4期 112-125页
作者:许莲花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在晚清民国“红楼戏”中,晴雯形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不同时期审美伦理取向的演变。嘉、道时期因为政治、思想方面的高压以及传奇艺术道德化的倾向,“红楼戏”中的晴雯主要是娇俏深情的奴婢。清末民初“红楼戏”中的晴雯或多愁善感,或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梅兰芳“红楼戏”的守正与创新
收藏 引用
《中国文化研究》2020年 第3期 31-40页
作者:刘衍青宁夏师范学院文学院 
民国时期,梅兰芳编演了《黛玉葬花》《晴雯撕扇》《俊袭人》等"红楼戏"。从剧目看,三出均是新编古装,在剧本构思上颇多新思路;从表演看,梅兰芳于规矩中见功夫,创造性运用唱腔、表情、身段等曲手段,刻画了"红楼&qu...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清代红楼戏的改编模式
收藏 引用
红楼梦学刊》2004年 第4期 301-309页
作者:刘凤玲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100089 
本文从清代红楼戏改编的实际情况出发 ,以有没有形成独立的曲结构、并树立明确的主旨为标准 ,分析得出其改编模式有两种 :忠实地再现原著的内容 ;二度传达原著的精神内涵。尽管改编者并非有意识地采用这两种改编模式 ,只是艺术上的自...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欧阳予倩“红楼戏”文化特质与艺术审美
收藏 引用
剧文学》2021年 第10期 117-120页
作者:周德贺长春师范大学 
欧阳予倩在民初通过自编自演系列"红楼戏",获得"南欧北梅"的盛赞,其对《红楼梦》片段剧本的改编,蕴含了晚清民初剧界改良中的启蒙革命思想,凸显出女性自我解放、追求平等的觉醒意识。同时,在艺术审美方面,充分展...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清代红楼戏的改编模式
收藏 引用
剧(中央剧学院学报)》2004年 第3期 60-65页
作者:刘凤玲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本文从清代红楼戏改编的实际情况出发 ,以有没有形成独立的曲结构、并树立明确的主旨为标准 ,分析得出其改编模式有两种 :忠实地再现原著的内容 ;二度传达原著的精神内涵。尽管改编者并非有意识地采用这两种改编模式 ,只是艺术上的自...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梅”影“梦”痕——谈梅兰芳先生的三出“红楼戏
收藏 引用
红楼梦学刊》2010年 第1期 130-142页
作者:胡胜 赵毓龙辽宁大学文学院110036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小说乃至叙事文学的巅峰之作,不仅提供了案头文学创作的典范,同时也为非文本艺术形态提供了再度创作的绝佳素材。就京剧艺术而言,梅兰芳先生的三出红楼戏——《黛玉葬花》、《千金一笑》、《俊袭人》的排演,无疑...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梅兰芳“红楼戏”《黛玉葬花》的舞台艺术创造
收藏 引用
《中国剧》2021年 第4期 64-66页
作者:王丽华首都师范大学 
"红楼戏"始于清代嘉庆年间的"葬花""埋香""听曲"等昆剧中的情节片段,光绪年间陈子芳等人排演了《葬花》《摔玉》两出京剧"红楼戏",但未获成功。民国后,以梅兰芳为代表的古装新京...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浅论梅兰芳“红楼戏”与京派、海派
收藏 引用
《艺术评鉴》2020年 第16期 166-168页
作者:昌中信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 
自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界讨论“京派”与“海派”相当热烈,但是对京派与海派的界定却相对模糊,这作为学术来说是十分不严谨的。而梅兰芳作为时代京剧改革的先锋,他的新编红楼戏”在此时应运而生。因此,探寻梅兰芳红楼戏的艺术特征与...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