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纪实小说"
41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新”纪实小说:一种世纪末的创作策略
收藏 引用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4年 第2期23卷 77-81页
作者:杨经建 
“新”纪实小说是近年来出现的重要的文学创作现象,评论界至今还未来得及对其进行整体性研究。本文在文学面临着市场经济的根本性挑战和文学正在进行世纪性转折的大背景中,从雅俗结合、虚构化与非虚构性的交融、艺术审美价值与商业文...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历史瞬间的艺术重建——评长篇纪实小说《成都残梦》
收藏 引用
《当代文坛》1993年 第2期 41-43页
作者:肖阳 
和作者的另一部长篇《未遂政变》一样,《成都残梦》(四川文艺出版社,1992年4月第1版)的题材也取自历史,其表现手法仍然是纪实的。更确切的说,《成都残梦》是一部长篇历史纪实小说,虽然她所反映的历史事件距今并不遥远。一九四九年十月...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纪实小说的写实特征与价值体现
收藏 引用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 第3期 44-47页
作者:张瑷集美大学师范学院福建厦门361021 
对于争议中的纪实小说 ,不应再作单向度的判断 ,而应给予多维的审美批评。就写实特征而言 ,或以新闻的叙事立场进行“实体化”写实 ,体现其信息价值 ;或以个人的亲历与经验侧重于“主体化”写实 ,体现其思情价值 ;在文体实验上 ,则显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从“先锋性”文本到“商业化”写作——新时期“纪实小说”的兴起与没落
收藏 引用
《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7年 第4期 66-68页
作者:石万鹏济南职业学院山东济南250001 
新时期的纪实小说是一种具有十足"先锋姿态"的小说文本,它以其非虚构文学所带来的近距离审美形态成为文坛的"宠儿",产生了以张辛欣、刘心武等为代表的纪实小说作家,更有《北京人》、《五.一九长镜头》等"经典...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铭记血染的历史——评长篇纪实小说《一颗子弹与一部红色经典》
收藏 引用
《求是》2017年 第3期 63-63页
作者:张西南第二炮兵政治部 
一部历史作品的真正价值是什么?当读到高建国的新作《一颗子弹与一部红色经典》时,这个问题就一直在脑海中萦绕。我不禁想起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期望,文学家、艺术家“有责任告诉人们真实的历史,告诉人们历史中最有价值的东西”。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诗人顾城遗作《英儿》评析
收藏 引用
《芒种(下半月)》2013年 第8期 8-9页
作者:刘文娟淄博职业学院动漫艺术系 
《英儿》这部十七万字的小说是顾城1992年在德国完成的,也是他出国之后自杀前的唯一一部传记作品。作者曾在接受采访时将它描述成"一本自传式纪实小说",通过这部作品"反映一些又能解释又无法解释的事情"[1]。他在《英儿》的简介中...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典型观的拓展与艺术的多样化
收藏 引用
小说评论》1990年 第4期 54-59页
作者:孙先科 
性格化与典型化作为一项基本的艺术原则,是以人在现实生活中作为主体存在这一基本事实作为哲学依据的。人作为实践着的主体,作为各种社会关系的联结点,也作为人性的负载与类的存在物,他的性格的生成与变异显然是社会历史变动与类的进化...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实亦非常 虚亦非常——论田德里亚科夫遗作的艺术风格
收藏 引用
《外国文学评论》1992年 第4期 56-62页
作者:吕绍宗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 
当代苏联小说的写法,可谓异采纷呈,各显神通。其中有的以平实取信读者,有的以虚拟巧说天下。当代著名小说家田德里亚科夫1984年去世后,杂志上发表了他十几部遗作,其写法时实时虚,相机而用,异曲同工。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关于小说文体裂变的断想
收藏 引用
《内蒙古社会科学》1989年 第5期10卷 95-100页
作者:刘雅民海拉尔市师专 
小说文体是个相当宽泛的概念,它不仅包涵对小说传统的故事、人物、环境的理解,也包涵着语言的表达和艺术风格的表现形式及作家艺术感知方式与情绪意向。正因如此,文体的变化与发展就与小说的艺术追求紧密相关。应该说,它是主体精神发展...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辩证综合:王蒙小说创新模式
收藏 引用
《社会科学研究》1989年 第3期 110-115页
作者:徐其超西南民族学院中文系 
“既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王蒙小说创新快速多变,但又快中求稳,变中有常,颇代表了当代一部分作家,特别是中年作家的审美理想和艺术追求。本文拟对王蒙这种创新模式略加评述。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