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缪晓春"
25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缪晓春
收藏 引用
《东方艺术》2017年 第15期 52-53页
作者:缪晓春中央美术学院摄影与数码媒体工作室 
观看缪晓春的作品,就如同进入到一个饱含谜题、奇迹和秘密的世界中。这个世界如此完美顺畅,而缪晓春对色彩的处理又是如此细致入微,这都让他的作品拥有了与经典巨制相比也毫不逊色的令人信服的力量。实际上,缪晓春的摄影作品和三维...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缪晓春:“坐天观井”式的当代寓言(节选)
收藏 引用
《艺术当代》2009年 第5期8卷 76-78页
作者:黄笃 缪晓春 
黄笃(以下简称“黄”):在西方艺术传统中.一直存在一种逻各斯(Iogos)的东西.就是“逻辑”。它源于古希腊文明,后来逐渐发展和演变成了“矛盾”,或者说是二元对立的东西。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缪晓春:从头再来
收藏 引用
《艺术界》2010年 第4期 59-61页
作者:缪晓春 
这是6月20日在北京今日美术馆展出的缪晓春的两个大录像。这两个大录像。名为《从头再来》,一个上顶着天花板下顶着地面,一个几乎横跨整个展厅。如此大胆的尝试,给了观众全新的视觉感受,也只有到了现场,才可以体会到那种震撼。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缪晓春:被加速,被赋能
收藏 引用
《艺术当代》2019年 第3期18卷 38-41页
作者:缪晓春不详 
“01变量循环”个展选择的作品,全部是借助数字技术辅助完成的,作品跨度十二年,从2006年到2018年。自己主观上感觉从《虚拟最后审判》到《陀螺舞》,似乎有二十年之久,但实际上只有十二年。也许通过数字技术,我们都自觉不自觉地被加速和...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缪晓春的算法绘画
收藏 引用
《美苑》2015年 第4期 24-25页
作者:王春辰 
缪晓春这些年来给大家留下的印象是一个摄影艺术家、数字视频艺术家,但实际上他最早的时候是画画的。他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在老美院举办的首次个展就是绘画作品,邵人箴先生还写了序。当年研究牛毕业能举办个展的风毛麟角,所以缪晓春...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新媒体艺术:敬我们的时代无限:冯梦波、缪晓春双个展
收藏 引用
《艺术与设计》2012年 第2期1卷 136-143页
作者:王若思 
如果说艺术家是反思我们所在世界的一群人,那么新媒体艺术家则凭借着和技术天然的关联而必定要触碰到时代进步所带给人类的新生神经,从而带给人们不一样的、新感觉。快乐抑或痛苦,冷暖自知。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缪晓春《虚拟最后审判》对经典图像的挪用研究
收藏 引用
《美与时代:美学(下)》2023年 第9期 85-88页
作者:梁爱彬广西艺术学院 
在经典图像的基础上融入自身的观念与思考,以此创作出新的艺术作品,是现当代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的普遍方式。本文聚焦于当代艺术创作中对经典图像“挪用”的艺术现象,以缪晓春《虚拟最后审判》数字艺术作品为例,结合作品的形式与内容,...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缪晓春×东方艺术大家:阅读方式的改变
收藏 引用
《东方艺术》2014年 第21期 62-65页
作者:张宗希 
几年前第一次看到《坐天观井》的影像时,曾瞬间被其中的观看和呈现方式所震惊,流行的说法是颇有"震三观,开脑洞"之感,同时也不免好奇背后作者的思考方式。刚好上个月因为阅读专题的事采访到这位作者,便有了一个进一步了解的过程。正...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缪晓春 心灵“输出”
收藏 引用
《东方艺术》2013年 第9期 50-51页
作者:郝科 
前段时间缪晓春刚把即将在今年威尼斯双年展中展出的作品打包运出,大约一个40尺(12×2×2m)左右的集装箱就装下了所有七个中国艺术家的参展作品,当然还包括所有布展用的材料和工具。因为时间紧迫,异地作战,到目的地后几...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缪晓春新作《坐天观井》解读
收藏 引用
《雕塑》2009年 第2期 28-30页
作者:四味 
艺术家缪晓春自去年在“合成时代·媒体中国2008”中展出作品Ⅸ虚拟最后审判》后,现在又一次在北京推出耗时一年创作的《坐天观井》。这是缪晓春以15世纪尼德兰画家希罗尼穆斯·博斯杰作《俗世乐园》为原型,运用计算机软件创...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