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耶稣会传教士"
21 条 记 录,以下是11-20 订阅
视图:
排序:
西方学者对圆明园的错误解读
收藏 引用
《前线》2019年 第2期 94-96页
作者:赵连稳北京联合大学北京政治文明建设研究基地 
圆明园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后经过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和咸丰几个皇帝,共150余年的营造,以其宏大的规模、精美的设计、集中西造园艺术于一体的深刻文化内涵,成为北京西郊清代皇家园林的代表,也是世界园林建造史上的奇迹。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20世纪中国艺术史(连载三) 鸦片战争后西方的影响
收藏 引用
《当代艺术与投资》2007年 第9期 70-73页
作者:吕澎 
背景:晚明以来的形势15世纪初,葡萄牙人就已经进入了中国的南部。随着开通的贸易路线的不断扩大和关于神秘国土信息的反馈。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被低估的艺术——雍正瓷器上的“巴洛克”风格
收藏 引用
《艺术市场》2007年 第7期 42-44页
作者:纪泽 
雍正皇帝崇尚素雅,与父亲康熙帝和儿子乾隆帝相比,在对待外来文化上稍有所保留。其当政之后,对挑选耶稣会传教士任职宫廷,非常小心严格。他大量削减了此类工匠进入造办处的数目,只有他认为具有超凡艺术造诣者才得以进入,其中为首者应数...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转型中的艺术表现实践
收藏 引用
《艺术当代》2013年 第5期12卷 74-77页
作者:Aly 
1766年,乾隆皇帝委托法国国王路易十五的御用铜版雕刻师,将一批由耶稣会传教士绘制的十六张皇帝征战图制成两百套铜版画。路易十五的御用雕版师耗费九年时间完成这批订件,版画、原稿与雕版一并寄回中国,即描绘乾隆平定准噶尔及回部...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十八世纪法国的“中国热”
收藏 引用
《北京政协》1995年 第9期 42-44页
作者:于岐山 
自16世纪初欧亚海运开通,中西海上贸易初期完全为葡萄牙人垄断。葡萄牙商人将中国的丝绸、陶瓷、漆器和各种工艺品贩运至欧洲各国,引起欧洲特别是德法两国上层社对中国手工业产品和工艺美术品的爱好。路易十四时代首相柯尔柏创立法国...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文明邂逅:三位神父如何扣开明清大门?
收藏 引用
《艺术品鉴》2021年 第10期 60-69页
作者:王一婷不详 
如果说西班牙在北美发现的是土地,那么葡萄牙在远东发现的则是高度发展的中国文明。中国和欧洲文明的邂逅,从此拉开了二百年东西方两大文明交流相融的伟大时代,"热恋时代"的牵线人便是来华的耶稣会传教士耶稣会传教士带来...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澳门第一所高等学府——圣保禄学院
收藏 引用
《广东史志》1999年 第4期 13-17页
作者:朱晓秋 
一提到澳门,人们一定想起大三巴牌坊(见插图)。它不仅是闻名于世的名胜古迹,而且是东西文化艺术交流的结晶。大三巴牌坊原为圣保禄教堂的前壁,建于1582年,其旁的圣保禄学院(Colegio SaoPaulo.1594—1835年)是澳门最早也是远东最早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文化交流中的需求与满足——以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为例
收藏 引用
《美与时代(美学)(下)》2012年 第2期 36-38页
作者:蒋晖东南大学艺术学院 
明清之际的中西文化交流,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有益的成果,不过切不可将其高估。当时耶稣会传教士的"西学"从根本上说是中世纪经院哲学,它无法满足当时中国富国强民的愿望,也无助于推动中国步入近代化历史进程。虽然他们的文化...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中国基督教艺术本色化的四个历史时期
收藏 引用
《金陵神学志》2001年 第1期 55-61页
作者:何琦金陵神学院 
基督教艺术中国处境化、本色化的发展大致经过了如下的四个历史阶段:1)景教影响时期(唐一元朝时期);2)耶稣会影响时期(明末—清朝中期);3)半殖民化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上半叶);4)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历史新时期。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无序之美
收藏 引用
《艺术当代》2016年 第6期15卷 13-13页
2016年7月2日,英国卡斯雕塑基金推出展览“无序之美”。此次展览包括十六件大型户外作品和两个录像,其名称引用自耶稣会传教士,他用“无序之美”来描述中国园林的独特魅力——通过一系列戏剧性的借景给观众激烈的、颠覆感知的体验。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