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胡适"
309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中国的小说(1941)
收藏 引用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 第2期57卷 30-37页
作者:胡适 张扬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中国的小说最初来自于民间、发展于民间,被保守的文人鄙视。但当它的流行程度和内在美感达到了足够的程度,它就要强迫自己引起知识阶级的强烈关注了。知识阶级从不识字的民众中获得了这些伟大的史诗般的传说,润饰之,修正之,某些情况下...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胡适与中国新诗艺术
收藏 引用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 第1期27卷 68-73,109页
作者:黄钢 范砚卿 
胡适是中国新诗的开拓者。本文论述胡适与新诗艺术的关系,论述他的理论、创作实践对新诗艺术的贡献,他在理论上、创作中的失误和局限以及对新诗艺术的影响。试图在对胡适在新诗艺术中的作用的评价中,探讨新诗艺术的形成发展、艺术特...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胡适诗歌在英语世界的译介现状
收藏 引用
《新文学史料》2018年 第3期 148-154页
作者:郑澈 
引言胡适在新文学创作上“提倡有心,创作无力”,胡适白话诗的艺术成就虽然不高,但作为中国现代诗的发端,还是不断出现在相关的英语研究著作和诗选中,《蝴蝶》等诗还出现了几个英语译本,本文拟对胡适诗歌的英译情况进行简要的介绍。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胡适哲学思想对工科大学人文通识教育的启示
收藏 引用
《现代大学教育》2013年 第2期29卷 69-75页
作者:汪禄应常州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 
胡适哲学思想对工科大学人文通识教育有多方面启示。工程师的培养需要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通力合作,努力强化学生技术进步的历史感、技术人才的使命感和技术创新所必需的艺术审美观念。所以,针对工程师成长的历史教育、信仰教育和艺术教...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胡适自由思想与写实文学主张
收藏 引用
《当代作家评论》2004年 第5期 144-152页
作者:庄森复旦大学中文系 
本文选自博士学位论文《胡适自由思想与新文学活动》。导师:范培松教授(苏州大学中文系)。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胡适的艺术心理及其钝化趋向
收藏 引用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 第4期28卷 110-116,173页
作者:阎庆生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陕西西安710062 
胡适作为一位学者型作家,之所以在新文学上“创造无力”,佳作较少,乃是由于他从小情感和情感功能受压抑,美感欠锐敏,想象力亦未得到应有的发展;他的艺术心理稍嫌狭小、局促,结构欠协调,缺乏必要的生命活力与审美张力;主体从青...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胡适、《孽海花》与中国小说现代转型中的“缀段”问题
收藏 引用
《江淮论坛》2017年 第2期 169-174页
作者:赵斌 张均中山大学中文系广州510275 
"五四"伊始,"缀段"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胡适、钱玄同与曾朴等两代文学家围绕《孽海花》等小说的"缀段"问题展开了一场颇具规模的学术讨论,学界对此语焉不详。在中国小说现代转型的过程中,由于两代文学...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胡适与梅兰芳
收藏 引用
《中国京剧》2004年 第5期 4-7页
作者:苏育生 
胡适与梅兰芳,一个是留美洋博士,二十世纪中国思想文化学术大师;一个是梨园子弟,二十世纪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大师。两位大师,经历殊异,术业不同,然而却有一段友情往来,成为关系不错的朋友。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胡适、罗家伦翻译的《娜拉》与易卜生在现代中国的接受
收藏 引用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 第6期36卷 77-84,207页
作者:刘倩英国华威大学现代语言与文化学院英格兰CV35BB 
易卜生的作品对现代中国文学和文化影响巨大,而其在中国的接受过程又充满了误读、曲解和断章取义。究其原因,胡适和罗家伦翻译的《娜拉》,作为该剧在中国的第一个译本,对易卜生在现代中国的接受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胡适和罗家伦在翻译...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怎样评价胡适其人——兼评宣传《胡适全集》的一份《广告》
收藏 引用
《文艺理论与批评》2005年 第4期 109-112页
作者:陈守礼中共江苏南通市委党校 
2003年,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了《胡适全集》并为之刊登了一份《广告》.胡适是一个历史人物,出版他的著作,为研究中国近现代史,为研究和分清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提供了一份资料.但是,怎样评价胡适,如何宣传胡适那是另一个问题.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