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自然环境模式"
5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卡尔松自然环境模式的艺术化倾向与对象性特征
收藏 引用
《天津社会科学》2016年 第4期4卷 132-137页
作者:赵奎英南京大学艺术研究院 
卡尔松的自然环境模式是在对西方传统自然审美中的两种艺术化模式——"对象模式"和"景观模式"的批判中提出来的,但他的自然环境模式本身仍然具有突出的艺术化倾向和对象性特征。通过艺术化途径,卡尔松对"欣赏...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卡尔松自然环境美学模式
收藏 引用
《德州学院学报》2011年 第1期27卷 45-49,74页
作者:张志国德州学院中文系山东德州253023 
卡尔松的环境美学是在与艺术审美模式的比照之中建立起来的,他把这种新的美学模式称之为自然环境模式自然环境模式的核心要素是科学知识。在卡尔松看来,对自然的审美鉴赏是与自然科学的进步和发展密不可分的,并且科学知识赋予了自然...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穿越审美化的迷雾
收藏 引用
《社会科学辑刊》2010年 第3期 239-242页
作者:张志国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传统美学以艺术为主要的审美对象,强调审美对于精神的塑造和存在价值的揭示,并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和封闭的审美区域。审美化时代的到来打破了这种艺术审美的模式,使得审美从艺术世界走向了日常生活。但是,在审美化中,审美受到商品逻辑...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王昌龄“物境”说的激活及其理论效应——基于当代西方环境美学视域
收藏 引用
《中国文学批评》2023年 第1期 77-86,M0004页
作者:周思钊青岛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青岛266071 
自王昌龄提出“物境”“情境”“意境”以来,“物境”被视为低层次的审美范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从当代西方环境美学视域重新解读“物境”,能够实现传统理论的当代转化,扭转“物境”未被重视的局面。首先,“物境”与卡尔森所主张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海德格尔对自然审美模式的诗性超越
收藏 引用
《南京社会科学》2015年 第6期 130-136页
作者:赵奎英南京大学艺术研究院 
卡尔松自然环境模式的根本症结在于其认识论对象性的思维方式。而海德格尔的现象学存在论正可以为克服这一症结提供途径。根据海德格尔的现象学存在论之思,环境是人与存在者整体共在的住所,人与环境的关系不是对象化的观赏式关系,而是...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