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题名(书名、题名),A=作者(责任者),K=主题词,P=出版物名称,PU=出版社名称,O=机构(作者单位、学位授予单位、专利申请人),L=中图分类号,C=学科分类号,U=全部字段,Y=年(出版发行年、学位年度、标准发布年)
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范例一:(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AND Y=1982-2016
范例二:P=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K=Visual AND Y=2011-2016
摘要:艺术家书(Artist Book)是一种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它脱胎于传统的书籍艺术,经过多年发展,逐渐形成了自身艺术语言,在网络时代和电子阅读盛行的今天焕发出崭新的生命力。中国的艺术家书发展历程尚为短暂,但随着国家对艺术与设计教育的重视,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重新审视,全民审美与个性化需求的多元化,艺术展览形式的丰富与多样化趋势的推动,中国的艺术家书在今后会有更大的发展潜力。
摘要:数字时代的到来使屏媒阅读成为人们信息传递和知识获取的重要手段,与此同时,纸质书籍的价值被激活和重塑,与数字媒介共同构建起当代的阅读生态。作为以书籍为载体的艺术形式,艺术家书在今天越发展现出新的活力和生命力。本文梳理和总结艺术家书的艺术语言和审美价值,解析艺术家书在当代的定位,并延伸到对传统艺术与当代媒介关系的深层次思考.
摘要:书籍作为大众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其审美的经验与大众接受是否具有规律性?艺术家的艺术思考又以何种方式转化为可供“接受”的美学符号?随着网络时代的信息更迭和大众审美意识的提高,传统形式书籍已无法满足广大读者的审美需求,同时也在经济社会中逐渐失去其竞争力,书籍设计必须也必然要寻求新的突破以应对上述困境。从学界对于艺术家书籍作品的概念争议出发,归纳该类书籍的三个主要特征,并以艺术家书籍作品的生产和审美为视角分别对艺术创造与审美接受环节中的自律性与他律性进行探究。
摘要:本文以不同类型的“艺术家书”为例,比较研究观念艺术对艺术博物馆“介入”的不同层面,从而分析“艺术家书”与塞斯·西格劳博的“展览/画册”之异同,将“书籍”作为贯穿始终的形式载体,综合呈现观念艺术对艺术博物馆的发展推动及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运用“展览/画册”的相关理论及其实践,以艺术博物馆和科学博物馆交互类比的方法来审视观念艺术,并展现其在“博物馆化”过程中的多元研究视角。
地址:宁波市钱湖南路8号浙江万里学院(315100)
Tel:0574-88222222
招生:0574-88222065 88222066
Email:yzb@zw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