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艺概"
25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物一无文”与《艺概
收藏 引用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1998年 第4期35卷 42-48页
作者:孙蓉蓉南京大学中文系 
《国语》中的“物一无文”,说明“文”是由相对、相依的两种基本因素构成的,它们既互相对立统一,又互相对立强化。“物一无文”的思想深刻地影响了刘熙载对文学术问题的认识,他从术内部诸因素的矛盾关系中,揭示术美的构成和...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文心艺概的深度述说——徐本一访谈
收藏 引用
《书法》2013年 第5期 112-119页
作者:徐本一 唐祥松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 国际书法家协会 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 沧浪书社 武汉市文史研究馆 
时间:二〇一三年一月八日地点:徐本一先生寓所采访人:唐祥松(以下简称唐。在座有:画家周彰成,书法家柳鉴祥、李伟、熊宝中等)开场白:上午十点我们来到徐本一先生寓所,窗前两米多高的红梅枝头,刚刚点虱上细小的花蕾,劲挺地伸出庭院。徐...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从刘熙载《艺概》看中国传统美学中的“自然”范畴
收藏 引用
《江科学术研究》2019年 第3期14卷 46-50页
作者:张瑞鑫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 
刘熙载的思想体系受到了历代文思想的影响,可以从中研究传统文美学范畴的基本完成形态。自然在刘熙载的思想中可以呈现为术形象,表现形态与思想内核这样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意义层次体系,由此探究过程亦可以窥中国传统美学范畴...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刘熙载的诗歌美学——以《艺概·诗》为核心
收藏 引用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 第1期37卷 109-112页
作者:赵乐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100871 
以《艺概》著称于世的清代文学家刘熙载,将毕生论文的札记汇集于此,是对前代文批评的总结,本文选取其中的《诗》为考察对象,从作者和读者两个角度探讨其诗歌美学。刘熙载的《诗》作为中国诗歌理论的总结性作品,除了具有《艺概...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复性”与“游”:论刘熙载的“内圣”境界与其“诗品”理想的融通
收藏 引用
《文理论研究》2016年 第2期36卷 144-155页
作者:马涛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23 China 
刘熙载精通性理之学,为一代儒宗,著《持志塾言》《古桐书屋札记》,对"内圣"境界的探讨,贯穿于刘熙载的哲学、文、修身之中,故其谈之作将术与人生、"复性"与"游"打并一片,极具人文关怀。"文...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意不可尽,以不尽尽之”——刘熙载美学思想散论之一
收藏 引用
《文理论研究》2013年 第1期33卷 183-191页
作者:陶型传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刘熙载"意不可尽,以不尽尽之"的理念,切中了审美创造的基本性能。他的《艺概》,从宏观与微观的无尽性、书不尽言和言不尽意、在有限中见出无限三个方面,阐发了文作品"意不可尽"的原理;又从"对面旁面落墨&qu...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刘熙载词论的哲学智慧
收藏 引用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 第5期28卷 65-69页
作者:周圣伟 
在清代词学的丛林中,刘熙载的词论真可谓是一株卓然独立的乔木。早在清季,谢章铤、冯煦、沈曾植等人就一再指出,融斋论词“多洞微之言”、“精处不少”、“会心特远”。而近代以来的词学研究、则更进一步揭指了刘氏“论词莫先于品”、...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用好起承转合 优化课堂结构
收藏 引用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5年 第9期 25-26页
作者:李慧华山东省莱芜市第五中学 
我国清代学者刘熙载在《艺概·文》中说:"起、承、转、合四字,起者,起下也,连合亦起在内;合者,合上也,连起亦在内;中间用承用转、皆顾兼趣合也。"作为一种结构形式,在当今,音乐创作、文章写作等各个方面都要讲究起承转合。推...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书法术家综合修养的维度与修炼
收藏 引用
《文化月刊(下旬刊)》2013年 第4期 106-107页
作者:孔见中国书法艺术研究院 
我们今天在讲书法家的时候,通常是指书法名人和名人书法。书法名人指的是书法家,名人书法指的是名人写书法。在古代,毛笔字是全社会文化学习的基础,它成为君子之,它区别于君子、人、匠人。也就是说今天的书法家在古代不成之为书法家...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别致、新颖和独特是舞蹈之根
收藏 引用
《朔方》2014年 第9期 94-96页
作者:杜娟《朔方》 
创作一件舞蹈作品,与创作文学作品同理,首先要构思、要选材,因为选材是舞蹈创作的基础,题材的选取直接影响舞蹈作品创作的质量;要在起承转合的结构上有一个清晰的思路。起承转合是文作品的一种基本结构方法。我国清代学者刘熙载《艺概...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