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花园街五号"
6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关于倡导社会主义工业题材影视艺术创作的思考提纲
收藏 引用
《中国电视》1991年 第3期 58-62页
作者:陈翔 
去年底至今年初,影视艺术界普遍展开了关于如何倡导社会主义工业题材作品的创作的讨论。本刊认为,这场讨论对于进一步端正创作思想,繁荣社会主义电视艺术事业,具有极重要的现实意义。现发表陈翔同志的文章,作为一家之言,以期引起读者研...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揭示作品的深层底蕴——浅论深度
收藏 引用
《渤海学刊(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 第4期5卷 92-97页
作者:赵捷 
生活变幻莫测,层次复杂,纵横交错,千姿百态,作为文艺创作主体的文学艺术家,为何通过对丰富生活客体现象的真实、生动的描写,赋予作品的深度,这是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家所致力追求的目标,也是使作品获得久远流传的一个重要条件,为什么有...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文艺,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
收藏 引用
《临沂师专学报》1992年 第1期26卷 8-12页
作者:李文光 
今年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发表50周年。《讲话》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和美学的纲领性文件,它所阐述的一系列的基本原则,特别是文艺能动地反映生活的原理,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重大发展,...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现代主义文学中“有意味”的形式
收藏 引用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1年 第1期4卷 48-54页
作者:魏占龙 
一、走向形式任何一种艺术,最终总要归结为一种形式,因此,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关系,就构成了文艺理论史上经久的话题。对此我们传统的文学理论是在哲学上的唯物辨证法之下给予解释的。它认为,形式和内容是辨证的统一。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面对一种理论倾向的思考
收藏 引用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 第1期 63-71,46页
作者:戴少瑶 
由王蒙的“意识流小说”、高行健的《现代小说技巧初探》、徐敬亚们的“崛起”所引发的现代主义和现实主义之争,历时近十年,至今仍是理论界的一个“热点”。作为难得的一场关于文学自身的论争,其积极影响已从创作实践的流向中充分显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芳邻路十:当一个地址成为一个地标
收藏 引用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2013年 第9期 120-121页
作者:张阿泉 
"芳邻路十"本是毓秀苑宾馆在成都市的区方位,它本质上与芳邻路九或芳邻路十一没有什么不同。而当我们单独把"芳邻路十"拿出来作为一个logo的时候,这个普通地址经过了近二十年的气场培育,已成为成都市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