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苏东坡"
618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林语堂《苏东坡传》指谬
收藏 引用
《文学自由谈》2025年 第2期 71-76页
作者:刘江滨不详 
在所有的苏轼传记中,论影响力,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当首屈一指。这本书堪称两个文学大师跨时空的心灵对话。二十多年前,我写过一篇读后感,称喜欢苏东坡又喜欢林语堂的读者如我,读此书获得了双重的艺术享受。近两年,我又沉浸在苏轼的文...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书迹心迹——关于刘海粟与苏东坡
收藏 引用
《上海艺术评论》2025年 第1期 46-49页
作者:顾村言澎湃新闻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东坡写于黄州《赤壁赋》的这一名句,以其巨大的时空穿越感与苍茫悠远,千百年来不知感染影响了多少中国文人,以至于一百多年前,一位十多岁的少年从东坡辞世之地的常州负笈来沪后,竟从“沧海之一粟”取二...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文图学视角下的苏东坡书艺
收藏 引用
《中国书法》2020年 第2期 144-147页
作者:衣若芬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人文学院 
什么是『文图学』?『文图学』(Text and Image Studies)分析『文本』(text)和图像(image)。文本是人们自我表达(情绪、欲望、讯息元、思想)、彼此沟通、记录和连接的行动单元;图像是文本的表现方式之一。过去我们谈『诗画关系』、『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苏东坡的春节诗
收藏 引用
《文史知识》2003年 第2期 46-54页
作者:木斋吉林大学文学院 
以苏轼的春节诗作为考索对象,不仅可以窥测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的春节风俗,也可以藉此鸟瞰苏轼的一生,探究他的心路历程。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苏东坡咏物词“似与非似”之特色及成因
收藏 引用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 第4期23卷 126-128页
作者:曾毅生 张承鹄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编辑部湖北武汉430063 贵州省安顺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贵州安顺561000 
苏东坡在咏物词创作上力求神似,主张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对所咏之物做到不粘不脱、若即若离,使之显示出一种既是事物本身又超越此事物的双重性质意象。这种意象的形与神、物与我的关系达到了完美的境地,形成了东坡咏物词的风格特征。而这...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苏东坡和佛印之茶盘
收藏 引用
《缤纷》2015年 第5期 70-71页
作者:陈浩如 吴为平 
这是室内设计师与陶瓷艺术家合作的产物。在这里,设计师们合弃了对传统文化一般意义上的解读,代之以一种象征式的、哲学的概括。在茶盘上,瓷片的破面展现了新的概念——我们对于历史,是否也如同这些瓷片一样,真正能够做到见一知二呢?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苏东坡由“故我”向“今我”的转型——评古装黄梅戏《东坡赤壁》
收藏 引用
《四川戏剧》2013年 第5期 47-49页
作者:徐玉莲黄冈师范学院音乐学院湖北黄冈438000 
黄州是苏轼浴火重生之地。范国清先生编剧的古装黄梅戏《东坡赤壁》演绎了苏东坡在黄州由"故我"向"今我"的转型。初到黄州,苏轼倍感落寞孤寂,朝云的不离不弃,让苏轼有了心灵的慰藉;寺庙坐禅,让苏轼找到了精神支柱;...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话剧《苏东坡》 平民情怀与宦海沉浮的诗意展绘
收藏 引用
《中国戏剧》2019年 第9期 32-33页
作者:周娟 《四川戏剧》编辑部 四川人民艺术剧院 
由四川人民艺术剧院出品的原创话剧《苏东坡》自2018年3月成功登上国家大剧院的舞台后,已开启全国巡演。该剧是一台兼具历史厚重感、巴蜀文化特色、惊艳视觉呈现效果的演出。全剧以苏轼乌台诗案被贬后的后半生政治生涯作为重点刻画的内...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试论苏东坡的音乐情结
收藏 引用
《音乐创作》2013年 第4期 130-131页
作者:张琼河南大学艺术学院器乐系 
苏轼在诗词文赋和书法绘画上都卓越成就,是中国历史上集文章、诗词歌赋和书法绘画于一身的文学家和艺术家。近千年来,人们往往热衷于谈论苏轼在文学和书法上的成就,但其在音乐上的成就被人们甚至被研究者忽视。实际上,苏轼的一生始终和...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载酒劝学千古扬——看琼剧《苏东坡在海南》
收藏 引用
《戏曲艺术》1999年 第4期20卷 48-49页
作者:谢成驹 
帷幕拉开,但见水天一色,碧海连天;椰林掩映,瘴雾飘渺。风尘扑扑的苏东坡与幼子踏上海南,来到所贬之地儋耳,即遇上了有病不医、杀牛以祷的当地土人。当他施药救人而被称作“汉家神医”的时候,面对那些“明白事理”、“民风淳朴”且肯予...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