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苏裱"
7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工精妙,苏裱最盛
收藏 引用
《现代州》2016年 第35期 64-67页
作者:傅卓君 子辰 
作名满天下,苏裱亦不例外。不过,对于很多州人来说,其实并不怎么了解苏裱。事实上,自装之派别形成以来,苏裱即领全国之风骚,成为最具代表性的技艺之一,享有“书画郎中”的赞誉。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吴装与苏裱之技艺传承
收藏 引用
《现代州》2016年 第35期 68-69页
作者:傅卓君 子辰 
在采访中,无论是范广畴,还是纪森发、于剑清、谢光耀,他们都不约而同地说到了苏裱的传承问题。虽然该技艺目前仍与历史地位相匹配,在行业内独树一帜,但由于需要吃得苦中苦,耐得住寂寞与诱惑,后继乏人,未来发展堪忧。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明清苏裱师与文人的交往活动研究
收藏 引用
《荣宝斋》2024年 第6期 264-271页
作者:王宝月 许哲齐鲁理工学院艺术学院 
苏裱是流行于江南地区的装流派,本身的地域特色极其鲜明,与其经济、文化的发展存在密切联系。尤其在明清时期,经济兴盛,书画成为文人墨客或商贾、富家子弟等竞相争雅的文化门槛。书画家、鉴藏家参与书画装中,并与苏裱师友相往来,使...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唐、宋、明时期装艺术对日本影响及其发展
收藏 引用
《文物世界》2003年 第5期 66-68页
作者:张林兰州商学院 
书画装,源于我国.古代称为褙、装背、装潢等.其产生与发展,对于保存灿烂的民族书画艺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中国装艺术的沿革
收藏 引用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1989年 第S1期 75-77页
作者:张青 
,古时又称装潢、装池、装褫、背。画家钱松嵒曾说:“国画必须经过装,才能成为完整的作品,这也是民族形式。镶边的色彩,上下、左右的比例和尺寸,都必须和画配合;配合适当能使原面更为生气,这也是一种艺术。”中国书画多用宣纸、...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浅谈明代书画装艺术款式的变化与影响
收藏 引用
《文物鉴定与鉴赏》2021年 第20期215卷 92-94页
作者:杨靓黑龙江省博物馆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明代书画装艺术是中国传统装技术发展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明代特殊的经济、文化、装饰风格及其他特色,在此期间各种绘画和书法风格技巧都得到了融合和完善,特殊的装风格也逐渐发展起来。不仅如此,明代万历年间周嘉胄所著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装潢圣手刘定之——从吴湖帆等合作《刘定之像》谈起
收藏 引用
《中国书画》2016年 第3期 122-124页
作者:陆宗润中国艺术研究院工笔画研究院 
上海博物馆所藏《刘定之像》是吴湖帆与苏裱大家刘定之交往之见证。该作纵26厘米,横351.5厘米。画面描绘了一片春和景明,水清幽裹,佳木葱笼。主人翁乌发长髯,文质彬彬,着淡蓝色长袍,坐于水槛朱柱玉栏边,观双燕斜飞,鸳鸯去复来。围绕于...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