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题名(书名、题名),A=作者(责任者),K=主题词,P=出版物名称,PU=出版社名称,O=机构(作者单位、学位授予单位、专利申请人),L=中图分类号,C=学科分类号,U=全部字段,Y=年(出版发行年、学位年度、标准发布年)
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范例一:(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AND Y=1982-2016
范例二:P=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K=Visual AND Y=2011-2016
摘要:银龙鱼(Osteoglossum bicirrhosum).又称为银带.是我们最常见到的龙鱼品种。从分类上来说,银龙鱼与其他龙鱼一样,属于骨舌鱼亚目骨舌鱼科骨舌鱼亚科(Osteoglossinae)。经过一亿年以上的繁衍生息.银龙的体态方面没有太大的变化,如果中国古代的艺术家、神学家看到这个来自南美洲亚马逊流域的鱼类品种,在塑造“龙”这个中华民族图腾的时候.会不会以它为首席模特呢?
摘要:锦鲤(Cyprinidae)学名:Cryprinus carpiod,隶属辐鳍鱼纲,鲤形目,鲤科,鲤属。它原产于日本,由日本传至中国,锦鲤的原始品种为红鲤,早期由中国传入日本,从日本发展和兴盛起来,经过人工选育改良为绯鲤,又称色鲤、花鲤,二战后改称锦鲤,是风靡当今世界的一种中档观赏鱼,有“水中活宝石”、“会游泳的艺术品”的美称,是吉祥、幸福的象征。由于它对水质要求不高,食性较杂,易繁殖,故受到人们的欢迎。
摘要:参照国内现有翘嘴红鲌营养需求及饲料原料消化率的研究成果,设计了翘嘴红鲌水花、夏花鱼种配合饲料的主要营养素指标;应用配方软件优化,得出了水花、夏花鱼种的配合饲料配方并用于试产。产品经检测,主要营养素指标为:水花饲料粗蛋白44.3%,粗脂肪8.4%,粗纤维4.6%,总磷1.43%,赖氨酸2.55%,蛋氨酸0.71%,苏氨酸1.67%;夏花饲料粗蛋白40.8%,粗脂肪6.7%,粗纤维6.6%,总磷1.21%,赖氨酸2.42%,蛋氨酸0.62%,苏氨酸1.52%。苗种培育试验证明:用自行研制的水花饲料培育成夏花的成活率平均为83.0%;鱼种饲料培育成冬片鱼种,成活率平均为93.45%,出塘规格平均全长为14.2 cm,体重15.4 g,饵料系数平均为1.21,显著好于从市场购进的水花、鱼种饲料。
摘要:黄颡鱼因其肉质细嫩而少刺,味道鲜美而无鳞,深受消费者的青睐,市场价格坚挺,养殖前景一直被看好。近年来,江苏省金湖县将黄颡鱼作为主推品种,积极引导示范户发展黄颡鱼养殖,为当地渔业产业结构调整闯出了新路子,受到了当地渔(农)民的欢迎。现将相关技术介绍如下,供参考。
摘要:黄颡鱼因具有肉质细嫩,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较高,适应能力强,易高产养殖等特点,现已成为淡水养殖的重要品种,且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笔者2004年在本所淡水试验站进行了黄颡鱼苗种培育试验,于6月10日引进体长2.0 cm黄颡鱼苗种1万尾,放入工厂化车间内的水泥池中培育,30日后,苗种平均体长4.6 cm,成活率78%,分别高出设计指标15%和13%.
摘要:海蜇是以小型浮游动物为食的腔肠动物,主要摄食桡足类、枝角类、介形类、涟虫类、端足类、纤毛虫类、贝类幼体和其他浮游动物幼体。海蜇的生殖方式包括营浮游生活的有性世代和营固着生活的无性世代水螅型,两种生殖方式互相交替进行,体重3 g的海蜇碟状幼体,经2个月的生长,伞径可达300~500 mm,个体重达10 kg以上,增重300多万倍。主要繁殖季节在8月中旬到9月中旬。
摘要:2014年,在安徽省青阳县皖江特种养殖有限公司进行大口黑鲈苗种培育试验。试验中,试验组用新设计的方法培育鱼苗,对照组用传统方法培育鱼苗。结果表明:经过45 d的养殖,试验组鱼种平均全长61.38 mm,增长5.6倍,平均出塘鱼种3.255万尾/塘,成活率65.10%。对照组鱼种平均全长57.94 mm,增长5.3倍;平均出塘10.27万尾/塘,成活率25.08%;试验组苗种成活率约为对照组的2.6倍。
摘要:2009年5月20日至1O月30日,在三板溪鱼类增殖站选用水泥培育池一个,面积95m2,采用流水养殖方式;在湖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长沙试验基地,选用两个土池作对比试验,每个试验池面积为1334m2,水深为0.8m-1m,设计两种养殖模式,其中单养试验池湖南吻鮈鱼种成活率为67%,平均规格60g,规格比较整齐;混养池湖南吻鮈鱼种成活率为49%,
摘要:为了解决泥鳅产业发展所需人工苗种,采用自主设计的泥鳅孵化一体设备,选择台湾泥鳅开展了规模化人工繁殖与苗种培育试验。结果表明:台湾泥鳅规模化人工繁殖,催产激素最佳配比为3 mg DOM+15 ug LHRH-A2+750 IU HCG,注射剂量为雌鳅0.2 mL,雄鳅0.1 mL,胸腔注射;适宜水温为20℃~28℃(最佳水温25℃~27℃),效应时间为7~15 h,效应时间随着水温升高缩短;亲本雌雄比以(6~7)∶1为宜,平均催产率≧95%、受精率≧90%。适宜温度范围内,鳅苗孵化采用流水式孵化一体箱优于静水孵化池,孵化时间减少6~9 h,孵化率提高20%以上,畸形率显著降低;水温30℃,催产率、受精率降低,苗种畸形率显著升高。采用流水式孵化一体箱六批次孵化共计产卵2650万粒,出苗2297.7万尾,平均孵化率为86.7%,孵化率最高达90.1%。采用土池肥水培育台湾泥鳅夏花,随着池塘水温升高,鳅苗培育成活率呈下降趋势,但培育期缩短,成活率以4月的78.9%最佳,培育期以6月的22.7天最短;放苗数量30万粒/667 m2、50万粒/667 m2的试验组,夏花培育成活率显著优于放苗70万粒/667 m2的试验组;放苗50万粒/667 m2的试验组,夏花培育成活率仅略低于放苗30万粒/667 m2试验组,如考虑生产管理成本,则以50万粒/667 m2为佳。
摘要:在自行设计的循环水系统中研究了从菲律宾引进的花鳗鲡(Artguilla marmorata)和太平洋双色鳗鲡(Angttilla bieolor pacifica)混合苗种的培育效果。结果显示:苗种存活率为87.99%,日增重、特定生长率和饵料系数分别为0.011g/d、1.87%/d和9.59;鳗苗培育I期放养密度对日增重、特定生长率和饵料系数有显著性影响(P〈0.05),日增重和特定生长率随密度的增大而减小,饵料系数随密度的增大而升高;鳗苗培育Ⅱ期不同放养密度对两种规格鳗苗的日增重、特定生长率和饵料系数均无显著性影响(P〉0.05)。结果表明:自行设计的循环水养殖系统培育花鳗鲡和太平洋双色鳗鲡的效果较好;鳗苗的放养密度在3638~4850ind/m^3是比较适宜的.
地址:宁波市钱湖南路8号浙江万里学院(315100)
Tel:0574-88222222
招生:0574-88222065 88222066
Email:yzb@zw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