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范畴化"
21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范畴化与英语词汇教学
收藏 引用
《中国教育学刊》2012年 第S1期 17-18页
作者:任伟亚 龙雁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四川成都610100 
本文分析了范畴化理论和英语词汇教学,指出英语教师可将范畴化理论应用到英语词汇教学中:(1)在英语课堂中,教师应该对英语词汇给予更多的直接教学,设计更多以词汇为中心的教学活动。(2)教师应该强调基本范畴词语。(3)教师应注意语意聚...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量词的范畴化功能及其等级序列
收藏 引用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 第1期43卷 120-128页
作者:宗守云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上海200234 
学术界关于量词功能有许多不同的观点,比较重要的观点有"个体说"、"双音说"、"明确说"。其实,量词的最基本功能就是把名词所代表的事物归为一类,即范畴化功能。量词的范畴化功能可以通过类型学、...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范畴化理论与零度偏离理论
收藏 引用
《毕节学院学报(综合版)》2007年 第5期25卷 11-16页
作者:宗守云上海师范大学语言所 
范畴化理论与零度偏离理论既有共性,也有差异。它们的共性包括:前提相同,过程相同,目标相同。它们的差异包括:学科背景不同,模式策略不同,运作方式不同。范畴化理论具有认知性、主观性和思辨性,零度偏离理论具有伦理性、互动性和艺术性...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范畴化中的模糊限制语
收藏 引用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5年 第4期25卷 154-157页
作者:王琳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外语系广东广州510507 
范畴化是人类的一种基本认知能力。认知语言学认为所有范畴都是模糊范畴,范畴成员是由家族相似性来确定的。模糊限制语从语言本身体现了范畴边界的模糊性,可以分为变动型模糊限制语和缓和型模糊限制语。文章在介绍范畴理论以及模糊限制...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中国民间艺术中娃娃形象的范畴化研究
收藏 引用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 第4期24卷 132-133页
作者:曹阳淮阴师范学院美术系江苏淮安223001 
中国民间艺术中娃娃形象分布很广,极具特色。通过对范畴概念的认知和范畴化的细致解读,特别是原型范畴论的讨论,从范畴成员的家族相似性和边界模糊性论证中国民间艺术中娃娃形象范畴化研究的可行性,发现原型的抽象表征更适用于对其进行...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范畴化理论视野下的中专英语词汇教学研究
收藏 引用
《艺术科技》2012年 第6期25卷 222-223页
作者:张娜兰州电力技术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认知语言学中的范畴化理论更注重挖掘意义关联性,理顺意义关系,让英语词汇教学回归语义本位,其为中专英语词汇教学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首先,对于某一个范畴的整个词汇系统来讲,基本范畴的词汇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词汇教学中首先...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范畴与筹划:思维对意义世界的重要作用
收藏 引用
《人文杂志》2017年 第7期 61-67页
作者:赵毅衡四川大学符号学-传媒学研究所 
意识构造符号意义世界,是人类活动的关键,意识创造了整个意义世界。人的意义世界可以分成两大部分:实践意义部分和思维意义部分。意识构筑意义有几种方式,它们与实践意义世界的距离很不相同。幻想部分,包括幻想、错觉、梦境,以及艺术与...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声调的社会群体约定性——来自跨方言单字调辨认实验的启示
收藏 引用
《语言科学》2020年 第6期19卷 623-639页
作者:郭承禹 江荻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上海200234 江苏师范大学语言科学与艺术学院江苏徐州221009 
文章对声调与音高的关系提出一个“社会群体约定”的假设。该假设是指同一地域内同一语言的使用群体对音高或声调具有相同的感知模式。文章设计了三个方言实验测试同一被试群体对不同方言音高形式的敏感性,分别是母语方言感知、相似方...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从“字神”看文学翻译中的语义认知和艺术效果——朱纯深译《麦子》析
收藏 引用
《中国翻译》2005年 第4期26卷 31-35页
作者:林新华莆田学院外语系福建莆田351100 
本文讨论了认知语义范畴观同文本艺术效果的内在关联,并据此提出对文学文本中的词义模糊性,即“字神”,不但要在语词表层,更要在语词深层进行观察,才能认识其美学内涵。论文认为,在文学翻译中对效果的探讨,必须关注译者认知经验中文...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范畴理论视角下的语篇连贯研究
收藏 引用
《外语教学与研究》2014年 第2期46卷 177-189,319页
作者:张玮西南财经大学 
语篇本身可以构成一个认知范畴。从语篇本体的角度讲,语篇由"结构"、"关系"和"实体"三个子范畴组成一个层级范畴体。每一层面的范畴成员之间均可通过"相同"、"相邻"、"相似&qu...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