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董仲舒"
83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作为经学式宪制的“大一统”——董仲舒的宪制思想发微
收藏 引用
《衡水学院学报》2024年 第2期26卷 31-38页
作者:孙磊同济大学政治学系上海200092 
宪制是承载一个文明体的根本大法。作为汉代儒宗的董仲舒,其“大一统”的宪制思想是对周秦巨大变革的回应。与政治意义上的“大一统”不同,经学意义上的“大一统”包含“尊王”与“贬天子”两个内在维度,规范限制君权的“贬天子”实内...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董仲舒与汉武帝:儒政关系中的君臣离合
收藏 引用
《孔子研究》2022年 第4期 58-68,158页
作者:邓红日本北九州市立大学文学部日本北九州802-8577 
董仲舒作为“百端之学”中的一介儒学者,在汉武帝的号召下成为了众多献策进言者之一,因献策得到汉武帝的欣赏而进入了体制之中,当了一名儒臣。在董仲舒与汉武帝的关系中,汉武帝是因,董仲舒是果,武帝拥有绝对的主动权和选择权。董仲舒在...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勿使并进:经学对子学有超越而无凌驾——董仲舒的帝国意识形态设计及其边际划定
收藏 引用
《河北学刊》2023年 第6期43卷 38-49页
作者:余治平上海交通大学哲学系上海200240 
汉承秦制的政治“大一统”在思想文化领域的一大积极反应就是众多儒生能够自觉站在国家、民族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并以理论的方式回应集权政治的迫切要求。董仲舒的工作是双重的,既要挤对诸子,让朝廷优先选择儒家,又要激活儒学自身的社会...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董仲舒的身体观
收藏 引用
《衡水学院学报》2023年 第3期25卷 59-63页
作者:李洪杨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董仲舒关于身体的思想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身体观。从总体上看,董仲舒的身体观可以从三个不同的视角进行理解:一是从本体的视角理解,指出“求天数之微,莫若于人”,揭露了身体与天的一致性;二是从伦理的视角理解,认为伦理道德的实践只有通...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董仲舒乐论中音乐哲学与音乐美学的辩证与统一
收藏 引用
《黄河之声》2023年 第24期 86-88页
作者:马宁 马静邯郸市第二十三中学(赵都校区) 衡水学院音乐系 
董仲舒作为儒家代表,在他的礼乐思想中渗透了传统文化审美观,同时也体现了深厚的音乐哲学思想。在他所著的《春秋繁露》《天人三策》等论著中,深刻地呈现了传统音乐哲学和美学的思想内涵,并对当时以及现今的音乐创作产生了积极的指导意...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董仲舒“天人关系”与墨子的关联--兼谈汉代学术思想的融合性
收藏 引用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 第3期 65-75页
作者:吕芳扬州大学文学院江苏扬州225002 
中国古代文化从先秦“诸子时期”过渡到汉代“经学时期”是一个各家思想融汇和重构的过程,董仲舒对《春秋》和《公羊传》的诠释虽意在以天道权威维护儒家正统地位,但在“天人感应”的逻辑理路与思维模式上与先秦墨家一派相互关联。在“...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仕则不稼”“田则不渔”——董仲舒以社会分工制衡财富分配的理念设计
收藏 引用
《当代儒学》2023年 第1期23卷 89-94页
作者:余治平上海交通大学董仲舒国际儒学研究院 
汉在建政后的最初六十多年时间内,朝廷以黄老之学为主导意识形态,所采取的是一种无为而治、休养生息、轻徭薄赋的政策,社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有效发展,特别是“文景之治”近四十年,国家财富积累已经达到相当高的程度.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城市文化体验建构下的文创设计——以董仲舒插图设计为例
收藏 引用
《衡水学院学报》2021年 第3期23卷 126-128页
作者:苏会杰 侯志昆 李震 许贺辉衡水学院美术学院河北衡水053000 
每个城市受不同地域、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都具有鲜明的城市特色和气质。在衡水市城市文化体验建构下的董仲舒插画设计在主题选择、文创设计易识度以及体验形式等方面不断探索和尝试,为在该区域的文创设计和开发提供了思路和创意点,...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董仲舒的德育方法及其现代价值
收藏 引用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下旬)》2018年 第12期 58-59页
作者:刘奕 刘晓波江苏警官学院210031 南京晓庄学院211171 
董仲舒继承和发展儒学,他设计了一系列有效的德育方法,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广泛的思想性,注重身教言教相结合、严己和宽人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这些主张对于今天的德育,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董仲舒对“天下为公”理念的制度设计——从五四“反传统”的反思说起
收藏 引用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年 第10期 101-109页
作者:郑济洲中共福建省委党校 
五四的“反传统”视域往往用“支持专制”来定性孔子以来的儒家知识分子,实际上“儒教中国”与“儒家传统”截然不同,前者是古代统治者利用儒家思想的治世工具,而后者的一个重要维度是“天下为公”。董仲舒继承并发展了孔子以来的“天...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