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藏彝走廊"
27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藏彝走廊“汉合璧”建筑图式的分类阐释--以川西、滇西北传佛教寺庙为中心
收藏 引用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23年 第4期 143-150页
作者:邓昶 向定全中南大学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湖南长沙410083 
藏彝走廊“汉合璧”建筑图式,大体有“—汉”图式、“汉—”图式和“泛—泛汉”图式三类。这些图式是汉等多族群交往互动之后产生的程度不同的“异变”,是传佛教及其文化的在地化,是可视化的“族群交往记忆”。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藏彝走廊多民族圈舞及其中华文化认同功能论析
收藏 引用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22年 第2期154卷 68-75页
作者:唐白晶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南京210013 
藏彝走廊是一条特殊的“历史文化沉积带”,包含着多元的“民族文化圈”,民族文化现象具有突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藏彝走廊的民族文化又体现出突出的交融性。多民族共享的圈舞文化,即是多民族文化交融共生的典型案例。藏彝走廊多民族圈...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藏彝走廊”民族区域下的音乐交融现象描写与阐释——以羌族萨朗与嘉绒锅庄的田野选点为例
收藏 引用
《艺术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报)》2022年 第5期 63-67页
作者:李自强四川文化艺术学院 
20世纪80年代,费孝通先生提出“藏彝走廊”概念,指出“藏彝走廊”是一个历史形成的民族地区,以文化人类学与民族学等学科为主的学术阵营“华西学派”对于“藏彝走廊”的研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音乐学界关于“藏彝走廊”这一民族...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羌姆”仪式中的音乐及意义阐释——“藏彝走廊”之乐舞考察
收藏 引用
《中国音乐》2006年 第4期 68-72,86页
作者:杨曦帆南京艺术学院 
本文所要讨论的是在藏彝走廊中分布在岷江、大渡河一带的嘉戎族和其所信仰的本波教以及寺院乐舞“羌姆”。将“羌姆”作为“藏彝走廊”这一特定区域文化的一个乐舞现象来考察研究,是希望以历史——民族区域文化为背景结合田野工作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藏彝走廊多民族交往的特点与启示
收藏 引用
《中华文化论坛》2018年 第10期 4-8页
作者:石硕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 
藏彝走廊是一个民族众多、文化多样性十分突出的区域。在这样的区域中,不同民族间的交往、接触呈现了什么样的状况?本文对此进行了初步探讨。文章指出,藏彝走廊中的民族在民族交往中有两个突出特点:一、主观上民族观念淡薄、民族界...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近20年“藏彝走廊”乐舞研究述评
收藏 引用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6年 第3期 49-54页
作者:杨曦帆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 
藏彝走廊”系费孝通先生所提出的一个民族学概念。本文以“藏彝走廊”中的所涉及的主要民族乐舞文化为研究对象,以民族音乐学为研究视野,对近二十年来国内学者所发表的相关学术论文进行了梳理。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近代天主教在川滇交界地区的传播——以“藏彝走廊”为视角
收藏 引用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 第2期30卷 242-247页
作者:秦和平 张晓红西南民族大学 成都艺术职业技术学院 
本文选择滇交界处天主教会为研究个案,以横断山脉"藏彝走廊"地理特征为切入点,认识近代天主教在、怒等族民众中的传播历史及特点。在介绍天主教西教区设立与遣使会入企图之后,文章着重分析了巴黎外方传教会接管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藏彝走廊”民族音乐遗产及其保护研究
收藏 引用
《云南社会科学》2007年 第2期 109-112页
作者:周冰琦 程励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四川成都610064 四川大学旅游学院四川成都610064 
藏彝走廊”民族音乐遗产包含了丰富的内容,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正处于濒危的境地,其保护具有紧迫性。除应申请进入联合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名录对民族音乐遗产保护外,也应加强“藏彝走廊”民族音乐文化发展模式的研究。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构建藏彝走廊民族民间传统手工艺文化遗产廊道的可行性研究
收藏 引用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 第11期35卷 21-25页
作者:袁姝丽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 
"遗产廊道"是一种较新的区域化遗产综合保护方法。本文通过对藏彝走廊民族民间传统手工艺文化遗产廊道构建的意义,构建的可行性以及构建中应处理好的几个问题的研究,来探讨构建藏彝走廊民族民间传统手工艺文化遗产廊道的可行...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藏彝走廊”乐舞文化的人文解读
收藏 引用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9年 第2期 74-80页
作者:杨曦帆复旦大学 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音乐学系 
"藏彝走廊"学说是在地理分布的基础上将川、滇西部及东这一区域作为一个单独的"历史形成的民族地区"来看待。作为民族迁徙走廊,这一地区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逐渐形成了极富特点的文化沉积带,影响了中国西南主要民...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