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西体中用"
20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过去需“西体中用”,现在要“中西用”
收藏 引用
《美术观察》2013年 第5期 20-21页
作者:刘悦笛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 
这十年来,中国艺术圈的“乱象纷呈”有目共睹,这从艺术圈内人七的身份转变就凸显出来。我称之为艺术圈的“下拉现象”:原来做艺术理论的人,现在开始做艺术批评了;原来做艺术批评的人,现在开始做艺术策展了;原来做艺术策展的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两栖兼通”“西体中用”——欧阳予倩戏曲革新理论研究
收藏 引用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19年 第3期 70-84页
作者:刘汭屿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 
不同于晚清民国戏剧改良运动和海派京剧西化实验对传统戏曲的粗暴批判及对西方戏剧的简单模仿,作为中国第一代话剧与戏曲的“两栖”通才、罕见的台前幕后“全能”艺术家,欧阳予倩深入研究欧洲近代现实主义戏剧的本质特征和艺术规律,事...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再论李泽厚文化哲学思想之“西体中用
收藏 引用
《理论界》2011年 第12期 57-59页
作者:张朝霞大连艺术学院辽宁大连116600 
在20世纪80年代的文化讨论热潮中,李泽厚提出了"西体中用"论,此论一出,即引发了极大的风波,人们再一次把目光聚焦在李泽厚身上。李泽厚的"西体中用"论证历史,思考现实,为中国设计了未来发展的道路,主张中国要实现&q...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走出程式:林风眠“西体中用”的水墨画
收藏 引用
《文艺研究》2005年 第7期 148-148页
作者:舒湘汉吉首大学美术学院427000 
在20世纪第一批叛离传统的国画诸大师中,林风眠被归为"中西合璧"类型的画家.这自然是根据他在借鉴西方艺术来改造和发展中国画方面所做出的巨大努力而做出的分类定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营销西体中用
收藏 引用
《中国企业家》2011年 第18期47卷 29-29页
作者:蔡钰《中国企业家》编辑部 
水立方2011年9月6日宁静幽蓝的酒会现场,内壁挂满19世纪威士忌酿造和窖藏历史照片,威士忌品鉴书册比比皆是,正中还立着一个拉风的精致轮舵。来自洋酒贸易、时尚、娱乐和艺术各圈的红男绿女端着高脚杯,三五成群,绵绵细语。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南欧北梅——民初京剧红楼戏与戏曲现代化的两种路径
收藏 引用
《文艺研究》2020年 第12期 113-124页
作者:刘汭屿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 
20世纪一二十年代,戏剧改良经过晚清的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变革从外围层面深入到艺术本,戏曲艺术的裁样式——"艺"开始发生显著改变,显示出明显的现代气息。这轮变革由南、北京剧大师欧阳予倩和梅兰芳主导,他们各自推...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奔向戏剧的“彼岸”——高行健论
收藏 引用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03年 第1期 49-61页
作者:陈吉德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从艺术形式上看 ,高行健积极致力于“完全的戏剧”的探索 ,其策略是西体中用 ;从思想内容上看 ,高行健逐渐脱离了政治 ,并走向了反动 ,这是应该批评的 ,但他引禅入戏的做法却是值得赞扬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出入中西,熔裁新旧——欧阳予倩《宝蟾送酒》与新文化运动早期的戏曲改革
收藏 引用
《文学评论》2023年 第4期 35-44页
作者:刘汭屿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 
京剧红楼戏《宝蟾送酒》是欧阳予倩在新文化运动发轫之时戏曲改革的代表作。当时的欧阳予倩具备西方戏剧素养,但尚未被“全盘西化”的激进思潮同化,因此《宝蟾送酒》实现了西化的新思想、新文与传统的旧技艺、旧风格的熔裁融合,既实...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从艺术表现形态看清代御容像绘制的变化
收藏 引用
《美术大观》2019年 第5期 52-53页
作者:张一涵 刘垚鲁迅美术学院 沈阳工学院 
清代御容像在艺术表现方面,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创造性和多样性,创作出一批具有西画元素的帝王帝后肖像画,这些御容像可以系统而完整地反映出其画面艺术表现的中西变化,进而映射出清代御容像艺术表现形态演进过程。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郎世宁的中西融合之路
收藏 引用
《文教资料》2011年 第28期 75-76页
作者:冯佳平顶山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本文通过对十八世纪在中国绘画交流史上融合中西具有代表性的传教士画家郎世宁中西融合理论和实践的分析,探讨郎世宁在中西艺术交流中的影响问题。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