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西体中用"
20 条 记 录,以下是11-20 订阅
视图:
排序:
郎世宁、徐悲鸿中西融合之路比较研究
收藏 引用
《美术大观》2012年 第3期 40-41页
作者:马公伟平顶山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本文通过对18世纪和20世纪初在中国绘画交流史上融合中西具有代表性的两位画家郎世宁和徐悲鸿中西融合理论的比较分析,探讨中西艺术交流的时代选择性。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中国电影理论的“用”之学
收藏 引用
《民族艺术研究》2023年 第1期36卷 72-79页
作者:李洋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北京100871 
在电影学界不断倡导中国电影学派建设之时,回到中国古代的“用之辨”的历史中,尤其是结合清末的洋务派和李泽厚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将“用”与“中西”结合的思想,中国电影可以通过重提“西体中用”来进行其理论的复兴。冯友兰与...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中国现代美学的弱创造性问题——以王国维、李泽厚、宗白华为例
收藏 引用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 第6期20卷 79-90页
作者:张鑫 吴炫太原师范学院文学院晋中030619 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上海200433 
“否定主义美学”以“批判和创造的统一”为核心,主张从中国现代社会现实提出独特的美学问题,对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进行双重批判和改造,才能实现美学原理的真正创造。以此为坐标考察中国美学百年的发展历程,我们会发现中国现代美学...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传统是一种精神品格
收藏 引用
《中国书画》2017年 第10期 22-23页
作者:黄宗賢四川大学艺术学院 
百年来,中国画在由传统向现代形态的转换过程中,有两种转换模式常常被人们视为最有效的:一是"西体中用",即以西画理念和语言来改造中国画,使中国画被赋予了一种有外来特质的形态;一是"中西融合",即力求立足中国传统立场,适度地吸...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文学主旋律与诺贝尔情结
收藏 引用
《戏剧文学》1990年 第3期 14-14页
有人认为,中国文学要走向世界,问鼎诺贝尔奖,传统的招数已经不灵了,必须另起炉灶,别求新声于异邦。在审美取向上,也应该彻底轩断“旧观念”的羁绊摆脱“贴近人民生活、反映时代精神”这个文学的主旋律,走“西体中用”之路。阳有权著文认...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水墨画发展刍议
收藏 引用
《美术观察》2013年 第5期 112-112页
作者:肖蓝湖北美术学院中国画系 
“五四”以来的近一个世纪里,中国人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艺术等各方面都处于改革、奋发图强的过程中,在这过程中产生了传统、西化、折衷、中西用、西体中用等等的争论与困惑。在中国传统绘画艺术水墨画的发展中,这种情况更...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杜尚的达达主义与蔡国强的当代装置艺术的比较
收藏 引用
《戏剧之家》2014年 第17期 237-237页
作者:刘卉扬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江苏扬州225000 
杜尚是西方现代艺术的转折点,是从生活中提取艺术,崇尚生活就是艺术,艺术就是他生活的全部。蔡国强的艺术作品则与杜尚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借鉴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想法与元素,使得作品有了新的活力与看点。亦是对比,也是"西体中用&qu...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设计的与用
收藏 引用
《中国艺术》2019年 第3期 1-1页
作者:钟一平不详 
用之辩,由来已久。近代以来,最著名的莫过于“中西用”和“西体中用”之争了。“中学为,西学为用”是清末洋务派的重要指导思想。在这里,“中”是指的孔孟之道为核心的儒家学说,“西用”是指西方的先进科技。“西学”为“中...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探析清代宫廷画家郎世宁与徐悲鸿的画马艺术
收藏 引用
《现代装饰(理论)》2015年 第7期 207-页
作者:张彤湖南工业大学 
郎世宁作为第一个将东西方艺术成功结合的外国画家,他将西方古典油画技法与中国传统绘画相融汇,开创了一种新型的画风,在宫廷画中把透视和立现的淋漓尽致,用可视的艺术作品沟通中西方文化内涵;而徐悲鸿作为留洋西学的中国画家,将...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瑞盈香》
收藏 引用
《中国收藏》2012年 第10期 1-1页
作者:常玉 
您看,那一浅口青花四方盆中,一株五色缤纷的万寿菊开得多么娇艳。花朵累累,满布枝头,好一幅喜庆的景象。这是常玉作于上世纪50年代的巅峰之作——《聚瑞盈香》。无论从媒材还是题材上,此画都可说是“西体中用”。媒材上选择了西方...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