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西洋艺术"
15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中日民族文化形态的不同体现——谈“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与“东洋道德,西洋艺术
收藏 引用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1994年 第3期20卷 77-87页
作者:陶雪 
19世纪,随着西方列强的东来,西学东渐,西方科学文化的输入,在中国和日本这两个国度中发生、发展。西方崭新的文明文化观冲刷着中日两国陈腐的传统观念,给封建传统文化增添了新思想、新内容、新方法、新境界,带来了新的生机。但是两国在...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中体西用”与“和魂洋才”之比较
收藏 引用
《贵州社会科学》1992年 第12期 38-43页
作者:苏中立华中师大历史系 
19世纪60年代,东方的中国和日本几乎同时开始了向西方学习的近代化运动。中国的洋务运动以“中体西用”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而日本的明治维新则以“和魂洋才”作为处理日西文化关系的总原则,二者极其相似,但其效果却大不一样。本文拟就...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中国绘画基本观念之我见
收藏 引用
《美术研究》1989年 第1期 9-11页
作者:刘国松 
人类的进化,思想的演变,以及文化的发展都有着共同的方向,闭塞的地方发展得慢一些,开放的地方发展得快一些。我国唐宋以前,对外开放,注重文化交流,曾走在时代的前面,许多国家都派人到中国来学习绘画,成就很大。宋朝梁楷画的“泼墨仙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从“和魂汉才”到“和魂洋才”──兼说“和魂洋才”和“中体西用”的异同
收藏 引用
《日本研究》1995年 第1期 61-66页
作者:武安隆南开大学历史研究所 
从“和魂汉才”到“和魂洋才”──兼说“和魂洋才”和“中体西用”的异同南开大学历史研究所武安隆在论及日本与外来文化时,常常会谈到“和魂汉才”与“和魂洋才”这样两个口头语。它们以简单明了的语言,归纳了日本传统文化与外来文...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海派”美术先驱、“马利”牌创始人张聿光的艺术人生
收藏 引用
《荣宝斋》2022年 第6期 264-271页
作者:李欣灿 吴卫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一背景二十世纪初,世纪交替,斗转星移,大量的西方文化输入中国,西洋艺术在宗教、贸易以及传媒的渗透下渐行渐近,逐渐被中国本土文化接纳。这一时期西洋艺术与我国艺术群体、社会生活的联系日益紧密。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临水之境 琢墨于心——东方水性思维的实践与创造
收藏 引用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2018年 第3期 36-43页
作者:连瑞芬中国书法艺术基金会 澹庐书法学会 杰阁书会 台湾女书法家学会 台湾视觉艺术协会 
"澡雪",语出《庄子·知北游》的"澡雪而精神",喻以雪洗身,清净神志。我青年时期以此做字号期许,要时时锻身湅心,端正品德,也要坚定于文艺载道的志向。我自幼受双亲影响喜好笔墨与绘画,国、高中时期持续学习文学与造型艺术。大...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走向中西交融的澳门艺术
收藏 引用
《紫禁城》2007年 第12期 32-37页
作者:莫小也 
宗教画和地志画据传宋、元之际,中国南疆的海面上一度漂泊着从中原迁徙的难民船。被蒙古大军追赶,士民们经历了浙江、福建到达广东,有些北方族人在船上生活了数十年,逐渐熟识了南方沿海的海洋性气候与环境。其中有一支赵氏家族在珠江口...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以画会友的“老画友”
收藏 引用
《晚晴》2009年 第7期 44-45页
作者:佟文玲 梁健 
几个年逾七旬的老人,退休之前都是专攻西洋画的学者、老师,退休之后,不甘寂寞,仍然在西洋造型艺术的舞台上孜孜以求、锲而不舍。在即将迎来共和国六十华诞的春天里,他们把一辈子潜心经营的画作拿出来,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老画友》作...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刘海粟台湾行
收藏 引用
《江淮文史》1997年 第5期 116-126页
作者:石楠省政协 省作协 
刘海粟大师在百年人生中,曾两次到台湾访问并举办画展。1948年2月,刘海粟首次到台湾举办个人画展,并出席了台湾省政府为他举行的欢迎茶会。台北《新生报》刊发了白鹏的文章《观刘海粟氏画展》,对此次画展进行了报道。1989年12月,...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电视连续剧《弘一法师》开拍
收藏 引用
《中国电视》1995年 第7期 47-47页
1995年是我国近代文化名人李叔同,近代三大高僧之一弘一法师诞辰115周年。为了纪念这位曾为中国现代文化艺术及其佛教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先辈艺术家和一代名僧。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