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西秦腔"
52 条 记 录,以下是21-30 订阅
视图:
排序:
二人转曲牌【胡胡腔】的形成与发展
收藏 引用
《戏剧文学》2015年 第6期 152-156页
作者:李昂 马劲吉林省艺术研究院 
二人转曲牌是在二人转艺术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逐渐丰富起来的,在发展过程中,二人转常用曲牌有很大的变化。受时代的发展、审美的变化以及对其他戏曲、曲艺音乐的吸收和借鉴等因素的影响,一些常用曲牌逐渐被替代,也有一些曲牌逐渐发展...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昆曲滋养地方戏的历史与反思
收藏 引用
《戏剧文学》2015年 第1期 72-75页
作者:王雯江汉大学人文学院 
戏剧史家周贻白对昆曲极其推崇。他称赞昆山腔是明代“最值得注意”的戏剧声调,昆曲是中国“最能持久”的一种戏剧。[1]P292前者是说,昆山腔以轻柔婉折的声调超越了海盐腔而称霸剧坛;后者则表示,昆曲因创造了“过去舞台上未有的新局面...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关于“皮黄合流”一说的疑问种种
收藏 引用
《戏曲艺术》1993年 第2期14卷 67-73页
作者:丁汝芹 
历史上是不是真有过一种只唱二黄,不唱西皮的演唱形式了现有的史料、文献记载不足以证实。而更大的可能是,有两个原始的音乐基调,在同一母体里,孕育成一种板式变化体的戏曲声腔。这种声腔最初被称为“二簧调”,其实,一直包括西皮腔调在...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江西宜黄戏的艺术风格与传承发展
收藏 引用
《中国戏剧》2020年 第2期 80-81页
作者:吴姝岚上饶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 
宜黄戏旧称宜黄班、宜黄调、宜黄腔,主要流行于江西的宜黄、南丰、广昌、南城等地,远及赣东北、赣南、闽西一带,还曾一度传唱到北京地区,与梆子、秦腔两大戏曲齐名。宜黄戏以明朝海盐腔、西秦腔演变成的宜黄腔为主要唱腔,清末吸收其他...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博文戏语(之二)
收藏 引用
《剧本》2008年 第6期 60-64页
作者:季国平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历史的机遇在于选择——谈“叫座剧目”的主客观因素
收藏 引用
《戏曲艺术》1993年 第3期14卷 18-23页
作者:齐建昌 
大科学家巴斯德有句名言:“在观察的领域中,机遇只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脑。真正起作用的是对机遇观察的解释。机遇只提供机会的作用,必须由科学家认识机会,抓住不放。”这是千真万确的真理。一项事业的成功,一出剧目的叫座,我想最根本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戏曲诸腔的川化衍变——《川剧百年史》第二章第三节
收藏 引用
《四川戏剧》2003年 第6期 28-32页
作者:四川省川剧艺术研究院课题组 
一、声腔川化的主要原因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审美活动和审美意识(观点、感情、趣味、理想等)都产生和发展于人类改造自然界以实现人类目的的社会劳动实践之中,是'人的本质的客观地展开的丰富性'(马克思语).移以认识19世纪四...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秦腔之子——记戏曲音乐理论家王正强
收藏 引用
《当代戏剧》1998年 第6期 29-32页
作者:李荣珍 杜发莲 
乡风淳厚的西北高原,不乏音乐之声的鼓荡与回响,古朴豪放的千曲百调,宛如植根于民间沃土的树种,经过历史长河的浸泡和孵化,开始吐蕊、繁衍、重生、成长,最终结出多种文艺样态的累累硕果.其所寓含的奥秘和摄人魂魄的文化内蕴,唯有血液中...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试谈秦腔的源流及其发展
收藏 引用
《戏曲艺术》1999年 第1期20卷 88-89页
作者:孙豹隐 
秦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源于陕西关中和甘肃陇东一带,流行于西北黄土高原地区,为陕、甘、宁、青、新等省(区)的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放眼三秦大地,无论是田间陌上,还是塬头崖畔,男女老少大都能哼几句秦腔,以解闷歇乏,...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婺剧——徽剧的“活化石”
收藏 引用
《瞭望》1991年 第5期 30-31页
作者:许群 
不久前,一场全国性的纪念徽班进京200周年的活动进行得轰轰烈烈,一大批京剧艺术家汇聚北京,献技献艺。 200年前,四大徽班进京后,融二黄、西皮、昆、秦诸腔之长,使徽戏衍变为后来的京剧,这在中国戏曲界引起了一场革命。然而,随着京剧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