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观物取象"
101 条 记 录,以下是21-30 订阅
视图:
排序:
观物取象”对油画创作的启发
收藏 引用
《艺术品鉴》2019年 第7Z期 26-27页
作者:崔竞文江苏省淮安市美术馆 
在油画创作中,将观物取象这一实现融入进来,能够推动油画创作的进步发展,产生更加强烈的艺术表现效果,提高油画美学内涵。观物取象是《易传》中的一种哲学、美学点,对于美有着独特的认识见解。因此,对于油画创作,就需要对这种实现加...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周易》中蕴涵的艺术知觉元素——从“观物取象”到“感道情”考察
收藏 引用
《三明学院学报》2007年 第3期24卷 283-286页
作者:刘建萍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观物取象"是《周易》的创作原则,它作为一种思维形式,贯穿于《周易》创作的全过程;"感道情"是朱熹对《诗经》创作旨趣的概括,他认为《诗》既不是"史",也不是"论",而是"感道情"...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从“观物取象”、“立以尽意”把握中国书法体系
收藏 引用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中)》2013年 第8期 87-88页
作者:王峰中州大学 
书法艺术能历久弥新,在于中国人把书法视为与"道"相通的,与大自然形成同构关系,使得中国书法成为天地万、自然生命运动的表现,这需要书法家具有把从大自然中获得的感悟,形化为书法中的要素,即"观物取象"的能力...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周易》“易位空间”念与宋代山水画的构图与意境
收藏 引用
《新华文摘》2024年 第4期 166-166页
刘利娟、贺昌盛在《艺术生活》2023年第6期撰文指出,《周易》中的“易位空间”念是古人师法自然、以观物取象的方式所生发的对客世界的想性创造。“交”之于“”,可视为时空呈现的最小符号;“交”变所带动的是时间与空间的交织...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观物取象——有关综合性绘画教学的再思考
收藏 引用
《艺术教育》2011年 第6期 62-62页
作者:张弘九江学院艺术学院 
文章试从我国目前的综合性绘画教学实践探索现状、背景出发,思考并简要梳理了综合性绘画教学所面临的问题及表现,探讨并分析了其在造型艺术教育原则宗旨上解决的可能性。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与mimesis--《周易》与西方摹仿美学比较
收藏 引用
《文艺研究》2022年 第7期 16-28页
作者:王怀义武汉大学文学院 
《周易·系辞》在三个层面上表达了“”的摹仿内涵,传统易研究须将易从“意”之义转向“摹仿”之义。《周易》以“观物取象”为思想基础,以“也者,像也”为语义中心,使用“临”“拟”“则”“法”“冒”“覆”等一系列...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观物取象——中国传统艺术的方式
收藏 引用
《艺术教育》2013年 第4期 46-46页
作者:王兴华 王雅卓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画系 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视觉艺术系 
我同南北朝画家宗炳说过,“且夫昆仑之大,瞳子之小,迫目以寸则其形莫睹,迥以数里,则可围于寸眸……”中国画家很早便发现了视觉“透视规律”,①但在具体的创作画面中却没有实施。李成仰画飞檐被沈括排斥,②宗白华说道,“沈括认...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乡村题材纪录片中的火车意研究
收藏 引用
《电影文学》2023年 第18期 8-13页
作者:高美北京电影学院北京海淀100088 
乡村题材纪录片是察中国乡村历史巨变的重要文献档案,乡村从闭塞走向开放得益于现代交通工具尤其是火车的出现。纪录片创作者以敏锐的洞察力“观物取象”,将现实生活中的火车编码为表意的视觉符号,实现“立尽意”的指归。火车站、...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魏晋六朝青瓷文房用具设计中的动探研
收藏 引用
《艺术生活》2022年 第4期 17-23页
作者:李小汾浙江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魏晋六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社会政治、思想意识大动荡的时期,同时也是设计史上一个重要的转型时期。本文指出魏晋六朝时期以砚台、水盂、水注为代表的青瓷文房用具设计多以动作为整体或局部造型及装饰的历史事实,并试图从社会...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简论中华意美学的史脉延承
收藏 引用
《艺术评论》2022年 第8期 72-84页
作者:潘源 潘秀通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 上海大学 
美学植根于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意沃壤,不仅在艺术实践中不断得到赓续与延展,而且经历代文人与学者的品评与阐发,其理论体系渐趋丰富,学术影响愈加深远。有鉴于此,考察意概念的生成缘起,探索意美学的发展源流,梳理意理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