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题名(书名、题名),A=作者(责任者),K=主题词,P=出版物名称,PU=出版社名称,O=机构(作者单位、学位授予单位、专利申请人),L=中图分类号,C=学科分类号,U=全部字段,Y=年(出版发行年、学位年度、标准发布年)
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范例一:(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AND Y=1982-2016
范例二:P=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K=Visual AND Y=2011-2016
摘要:隐伏构造、破碎带、空腔等制约地下工程线路设计与施工方案选取,探明这些不良地质对工程顺利建设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在对高密度电法探测技术、特点及反演介绍的基础上,以新疆西水东引二期引水隧洞工程为例,采用高密度电法进行测试与反演分析。结果发现:测试剖面洞线位置存在5处明显的低阻异常带及2处电阻率差异部位,这些异常位置隧洞围岩较破碎,在开挖扰动下易发生失稳破坏,因此,隧洞开挖过程中应重视这些部位的地质预测分析,如有必要可在开挖前适当增加钻探以验证隧道围岩条件。本研究结果对于类似工程电法探测具有参考价值。
摘要:解译过程的智能化实现,一直是综合信息矿产预测理论与实践中所关注的问题。本文根据综合信息解译的特点,分析了实现智能化过程的基本方法,设计了开发智能解译系统的模型。本模型集图像分析与处理技术和专家系统技术为一体,体现了解译过程的本质特征。文中论述了它们的基本任务和要求。本模型对建造不同研究内容。
摘要:大量带有真值标注的数据集是SAR图像解译研究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在推动SAR图像解译研究发展面临的诸多困难之中,缺少一个开放共享的数据集用于解译算法的研究和公平测试比较,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文中主要介绍构建的国内第一个面向SAR图像解译的数据开放共享在线平台:OpenSAR。详细介绍了OpenSAR平台的设计思想、功能组成、关键技术和已有数据集。通过该平台的构建,对于SAR解译研究能够取得良好的促进作用。
摘要:基于研究区2001、2005、2009年的Landsat5TM遥感影像数据,运用G IS与ENVI技术手段,在对遥感影像的边界裁定、几何校正、辐射校正等预处理的基础之上,根据小流域景观生态类型分类体系,通过综合应用非监督分类、监督分类以及类型叠加与图像整合等方法,进行小流域景观生态类型的遥感解译与分类,生成研究区2001、2005、2009年的景观生态类型图。为尽可能利用到遥感影像的所有原始数据信息,采用非监督分类与监督分类相结合的方法参与景观分类,不仅能够发现新的信息,而且也会明显提高小流域景观生态类型的遥感解译与分类能力。
摘要:该文以某黄土梁峁滑坡工程为例,介绍采用泛四极装置超高密度电法,对现场实测剖面成果进行分析解译,推断出滑坡体地层结构和滑体范围,经钻孔验证结果基本一致。该实践表明,超高密度电法在黄土梁峁滑坡勘察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摘要:叶栋于1982年在[日]林谦三《敦煌琵琶谱的解读研究》等一系列论文基础上,首先以"拍眼说"解译了敦煌乐谱的全部二十五首曲子,这无疑对我国深入研究敦煌乐谱工作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叶氏以后世工尺谱的板眼形式来解译敦煌乐曲的节拍,则是不符合唐时音乐节拍的实际情形的。因此,
摘要:敦煌乐谱三组琵琶定弦的正确与否,对于整个乐谱的解译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定弦的选择则来自乐谱的谱字、音位、琶音、演奏法诸方面。从[日]林谦三开拓以来现己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真正要达到解译整个乐谱的彼岸,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探讨。尤其是伯字3539敦煌琵琶二十谱字和伯字3808敦煌乐谱之间的关系,尚需进行艰苦、细致的研究,以期得出科学的、正确的结论。另外,如何把隋唐燕乐的有关理论和敦煌乐谱的解译与演奏实践结合起来研究,也是十分必要且极有价值的。笔者想从有关敦煌乐谱琵琶定弦的筛选,来解析乐谱的琵琶定弦、谱字位、演奏指法及调性调式等方面的问题,作一初步的探求。
摘要:阿尔金山地区山高坡陡、地质构造复杂、不良地质多且规模大,这些都为库尔勒至格尔木铁路地质选线带来较大的困难。因此,充分发挥遥感技术的优势,收集遥感图像及地形、地质图,进行遥感图像处理与提取地学信息,并相互叠加,根据图像反映的各类影像特征,综合野外调查,建立该区域的解译标志,开展中、大比例尺的遥感地质判释。综合应用遥感解译和地质调查手段,查明了测区地质构造和重大不良地质的分布特征,为大面积工程地质选线、优化线路方案提供了重要依据,为工程地质测绘勘探布置提供了指导性意见。
摘要:详细介绍了井间电磁波CT技术测试的工作原理及野外工作方法,采用井间电磁波CT技术对一个高层建筑工程场地进行了溶洞探测,基于不同岩土介质对电磁波能量吸收值不同的原理,利用层析成像反演算法对现场获取的井间电磁波CT原始测试数据进行了解译,得到了溶洞沿不同测线的剖面分布和不同高程处的平面分布,并将其与现有钻孔地质资料进行了对比验证,验证结果表明:井间电磁波CT技术探测溶洞效果良好,可得到场地中溶洞的空间分布,从而为高层建筑桩基础的设计提供可靠的地质资料。
摘要:探地雷达是用高频无线电波来确定介质内部物质分布规律的一种地球物理方法。在断层、地下水、裂隙及其影响等不利地质情况下,常诱发坍塌、冒顶、涌水等地质灾害发生,利用该方法,能够较准确地预报出掌子面前方20 m左右范围内的地质状况。通过实例对地质雷达扫描图像进行了具体的解译,对隧道实际开挖进行现场跟踪,并对设计、预报成果和实际揭露资料进行对比,说明探地雷达是隧道施工中的一种较好的超前地质预报手段。
地址:宁波市钱湖南路8号浙江万里学院(315100)
Tel:0574-88222222
招生:0574-88222065 88222066
Email:yzb@zw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