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言"
41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标志设计中的“、象、意”
收藏 引用
《美术研究》2008年 第1期 108-110页
作者:范涛河南省焦作大学艺术系副教授454000 
本文试图运用玄学代表人物王弼关于"、象、意"的哲学方法论并结合现代语学和符号学的理论与方法来重新审视标志设计。认为标志可以划分为"、象、意"三个方面,并着重从"象"和"意"两个方...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像之辩——基督宗教关于图像艺术的论争
收藏 引用
《艺术百家》2008年 第4期24卷 55-59页
作者:杨道圣北京服装学院社会科学部北京100029 
基督宗教同图像艺术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通过对、像之间的关系在基督宗教教义和历史两个方面的表述的梳理,可以认识到基督宗教从利用艺术同时也孕育艺术到必然要抛开艺术达到更高的阶段,因此也给与艺术以自由发展的这样一个历程。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中国诗学对“诗志”之“”的阐述
收藏 引用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22年 第4期35卷 45-49,66,128页
作者:王昌忠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重庆401331 
中国古典诗学对于“诗志”之“”的阐述,主要着眼其功用、方式和特性三方面。功用方面聚焦的是其成就志的表露、达成志的显现的作用,包括提出的功用即在传志、勘探与志的关系、阐明怎样的志等;方式是以达志为目标又顾及诗歌...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象·意”辩——兼论王弼的“象意”观
收藏 引用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年 第9期9卷 153-165页
作者:赵炎秋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王弼的"象意"观强调"得意忘象,得象忘"。但是这一观点并不具有普遍适用性。人类有"文字—意义""文字—形象""材料—表象""材料—表象—意义"等四类表征系统。王弼的&q...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从王弼“意之辨”解析产品设计语
收藏 引用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 第3期31卷 347-350页
作者:胡飞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北京100020 
“意之辨”作为一个哲学命题渗透到美学领域,展现出了东方思维的巧妙和深刻。运用这一理论于产品设计,我们能够超越西方产品语意学把设计的表达与认知割裂开来、只强调“意”与“”的关系这一局限性,把研究的目光转向沟通“意”“...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释龢》析案
收藏 引用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21年 第2期 1-17,I0002页
作者:刘正国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上海200234 
《释龢》是郭沫若先生早年研究古文字学之著《甲骨文字研究》中的一篇涉及中国古管乐器器名考释的专文。在该释文中,郭氏仅据《尔雅》中的“小笙谓之和”“大箫谓之”的两句释语,通过由文字到文字的辗转曲说,一反千百年来众口一词...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文以气为主”向“文以意为主”的转化——兼论中国古代艺术范畴及其体系的本性
收藏 引用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 第6期40卷 55-60,67页
作者:曾祖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本文描述了魏晋南北朝“文以气为主”向唐代“文以意为主”的转化过程。认为“以意为主”在魏晋南北朝就已开始孕育、生长。而“以气为主”向“以意为主”的转化 ,实质上是中国古代艺术范畴体系的元范畴——道 ,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表...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立象尽意”与中华审美文化
收藏 引用
《文艺理论研究》2018年 第6期38卷 14-24页
作者:马大康温州大学人文学院 
"大象""象罔"并无神秘,实即"非对象性"之状态。人与自然之间从"物我分裂"的对象性关系,经由模仿、想象而建构"物我合一"的非对象性关系,也就进入"大象"之境,由此而体道得...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在此 而意在彼
收藏 引用
《中国少年儿童(小记者版)》2020年 第8期 20-23页
作者:王冠 江苏省射阳县新洋农场中心小学 狼部落艺术工作室 
接过他人的意图,用隐晦的方法,把自己心里的想法表露出来,在此而意在彼,不失为一种高超的语技巧。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浅谈中国传统艺术中的、象、意关系
收藏 引用
《雕塑》2011年 第2期 68-70页
作者:吴怀信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中国传统艺术中关于、象、意的理论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从"书不尽,不尽意。"到"立象以尽意",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不断地在探索中得以理论完善,历代以来更是深为艺术家所重视,并有意识地、自觉地应用于...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