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题名(书名、题名),A=作者(责任者),K=主题词,P=出版物名称,PU=出版社名称,O=机构(作者单位、学位授予单位、专利申请人),L=中图分类号,C=学科分类号,U=全部字段,Y=年(出版发行年、学位年度、标准发布年)
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范例一:(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AND Y=1982-2016
范例二:P=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K=Visual AND Y=2011-2016
摘要:审美与艺术创造活动本质上属于一种心理操作。迄今的美学研究主要以概念思辨和抽象分析为主,一是缺乏符合研究对象的时空模型,二是对审美的认知操作机制缺少深入系统的观照,三是缺少来自大脑系统的客观证据,从而降低了审美研究的客观性品格。神经美学旨在揭示审美活动的大脑神经科学机制,由此链接相应的审美心理规律,因而它对我们拓展美学研究的视域和深入理解审美活动的认知过程具有重大启示。它致力于在审美主体的历时空经验同超时空理念之间、在审美对象的形而下特征与形而上意义之间、在审美活动的感性价值与理性价值之间搭建一座认知桥梁,借此使以往抽象笼统、玄奥思辨的审美活动及美学研究得以贯通人的生活世界,使相关的概念—范畴得以转化为可操作的具身元素,进而有助于人们深入具体、真如客观地把握审美现象的心脑效应和社会价值。
摘要:通感在日常用语及文学作品中都有广泛应用,并为大众所理解接受。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考察。通感是一种特殊的隐喻,称为通感隐喻。通感隐喻在广告中较为常见,尤其是在多模态广告语篇中。在视觉文化盛行的当今社会,图文广告随处可见,影响深远。图文广告利用以视觉感官为基础的图像与文字两种符号模态间的互动,激起其他感官的相似经验,从而实现语篇内容与认知意义的共鸣。作者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出发,探讨通感的认知在图文广告的认知意义构建中有何作用、特点。
摘要:一面对当下阅读出现的"碎片化"和"专业化"的两极趋向,我们究竟应该读什么?如何读?实际上,作为阅读者的我们首先需要明确什么是阅读?一方面,阅读是一种人类的社会行为,也是一种具有普遍认知意义的文化现象;另一方面,阅读尤其是文学阅读是阅读者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启蒙的关键钥匙。
摘要:一直以来,探讨学校教育教学实践避不开教案或教学设计——这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实践的基础和基本凭证。当然,教案或教学设计主要针对的是学科课程语境,是传统认知意义上的教育教学实践话语。当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及实践者批判传统认知中教案或教学设计的不足,提出教育教学实践的活动设计。这一转变不只是话语表征的不同,更是从偏重“教”到偏重“学”的实践主体认知,从偏重“点状实践”到偏重“整体实践”的实践时空认知,从偏重“课堂教学”到偏重“全域发展”的实践广度认知的转变。
摘要:一、英语歧义现象任何语言都有歧义现象.英语也不例外.Kess和Hoppe在其专著一书中甚至提出'语言无处不歧义'的观点.他说,'Upon careful consideration,one cannot but be amazed at the ubiquity of ambiguity in language.'在语言中的客观存在是不容忽视的.Kempson指出:'词和句子都可能含有一个以上的意义.'而英国Leech则将歧义定义为'一个语言项目具有一个以上的认知意义'.因此大部分语言工作者都普遍相信,当结构上遵循语法规则、语义上符合逻辑常理的语句,其深层可包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释义,则会出现歧义(ambiguity).在语言运用中,我们也会发现在大于句子的语段和语篇中存在歧义现象.因此,本文认为,不妨把歧义理解为'一个语言项目(包括词、句等)或一个语篇(一首诗,一段叙事,一则广告)具有两个或多于两个含义的语言现象'.
摘要:一、体验教学的目标所谓"体验",是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学科)研究的情境,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可以是对人类文明发展过程的一种认知意义上的重演。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去体验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收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
摘要:不同类型德育媒体资源的整合,不是简单的素材叠加和无认知意义的素材展示。无论是视觉媒体、听觉媒体还是视听媒体,教师均要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具体的德育课时目标,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基于德育媒体资源的认知内容或认知任务,让学生有目的地接受不同类型媒体资源传递的信息,加深情感体验。在进行德育媒体资源的选择与融合时.
地址:宁波市钱湖南路8号浙江万里学院(315100)
Tel:0574-88222222
招生:0574-88222065 88222066
Email:yzb@zw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