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讲唱艺术"
18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敦煌文学与唐代讲唱艺术
收藏 引用
《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 第3期 114-130页
作者:王小盾上海师范大学研究所 
本文对敦煌文学资料及其所提出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总结性的讨论。首先对敦煌文学作品分类问题展开论述,指出传统分类的缺陷,明确了敦煌作品作为表演艺术之底本的本来性质,在否定传统三分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以经文、变文、话本、词文...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上古汉族讲唱艺术不发达原因新探——论声调语言对叙事长诗的制约
收藏 引用
《民族文学研究》2005年 第2期23卷 92-96页
作者:王青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通过与印欧语系诸民族及汉藏语系中藏族、傣族讲唱艺术的比较,重新探讨汉族早期缺少叙事长诗的原因。鼓励流动的文化环境、便于携带与伴奏的乐器、无声调(或声调产生之前)的语言等因素是促使长篇叙事诗诞生的原生条件;外来文化...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印度表演艺术与敦煌变文
收藏 引用
《南亚研究》2007年 第2期 79-82页
作者:吕超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印度表演艺术与敦煌变文之间存在很深的渊源关系。二者在授受流变过程中,体现出异质文化融会时的过滤机制。佛教入华,亦带来了印度历史悠久的讲唱艺术,促成中土释门梵呗、转读、导、俗的发展繁荣。另一方面,梵剧途经西域传入中...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从“模仿性”表达到“叙述性”渗入——人类学视野下的中国戏曲艺术的生成
收藏 引用
《民族艺术2010年 第2期 64-64,I0001-I0004,65-73页
作者:陈友峰复旦大学 中国戏曲学院 
戏曲属于由语言、符号构造而成的世界之外的另一个具有结构和意义的世界,它产生于人类最原始的表达方式——以"装扮"和"表演"为核心的模仿性表达。戏曲在生成过程中受到现实存在的"世俗性因素"和"...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非遗”保护的社会广泛性 2011浙江省民间艺术研究会论坛侧记
收藏 引用
《世界遗产》2011年 第2期 32-39页
作者:吴露生 余镇海 
2月15~16日,浙江省民间艺术研究会论坛暨浦江县省级以上非遗保护项目(表演类)精品培育高端座谈会在浦江举行,中国艺术研究院、世界遗产杂志社、浙江省文化厅、浙江省群众艺术馆、浙江省民间艺术研究会、浦江县政府等来自省内外有关领...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傣剧形成说
收藏 引用
《戏剧艺术1993年 第2期 24-27页
作者:何祖元 
傣剧这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剧种是怎样形成的呢?这个问题至今众说不一。目前对傣剧的形成有五种说法:一、内地文化传入与本土文艺的结合形成;二、傣剧是由(清代道、咸年间)德宏地区“坐”形式的讲唱艺术发展起来的;三、傣剧是献鬼出窝、...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敦煌变文的道具及其表演方式
收藏 引用
艺术百家》2009年 第5期25卷 165-170,174页
作者:于向东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江苏南京210018 
敦煌变文时,有机结合,兼融音乐、表演,声情并茂,图言并用。本文从讲唱艺术的角度,比较深入地探讨了敦煌变文时使用的道具及其表演方式。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当代语境下的鄂伦春族“摩苏昆”
收藏 引用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 第2期38卷 65-69页
作者:李英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北京100081 
"摩苏昆"是鄂伦春族在漫长的游猎生活过程中创造出的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文化。对"摩苏昆"的界定有多种说法:具有说性质的、曲艺类、民间文学史诗类、特定长篇叙事歌曲音乐类等,它属于一段、一段的古老艺术形...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元杂剧“探子主”模式的表演本质
收藏 引用
《戏曲艺术2003年 第1期24卷 37-40页
作者:赵建坤 
本文发现 ,“探子主”二人配合模式在元杂剧中是一种有着共同表演特征的普遍存在。通过对历史上两类二人表演艺术的追溯和分析 ,并将其与“探子主”特征对照 ,断言 ,元剧的这种二人表演 ,在文本构成、表演形态、规范模式等方面都与...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元杂剧“探子主”模式的表演本质
收藏 引用
艺术百家》2003年 第1期19卷 30-34页
作者:赵建坤中山大学中文系广东广州510275 
本文发现,“探子主”二人配合模式在元杂剧中是一种有着共同表演特征的普遍存在。通过对历史上两类二人表演艺术的追溯和分析,并将其与“探子主”特征对照,本文断言元剧的这种二人表演,在文本构成、表演形态、规范模式等方面都与二...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