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论诗"
117 条 记 录,以下是21-30 订阅
视图:
排序:
刘熙载论诗品与人品
收藏 引用
《文艺理论研究》1986年 第1期 71-75页
作者:陆炜 
“品”的概念起自魏晋的九品论人,从钟嵘开始又被引入文学批评领域.诗品、人品的含义,古代文论家们的论述不尽相同,总的说,对诗品内涵的论述涉及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各个方面,对人品内涵的论述也涉及到作者主观条件的各个方面。然...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诗与蒙太奇
收藏 引用
《新闻前哨》1996年 第2期 24-25页
作者:陈明 
早在本世纪二十年代,“诗电影”就作为电影的一种风格样式在无声片时代出现,但仅仅只是着眼于节奏与诗的类似。紧接着,前苏联电影大师爱森斯坦接过了“诗电影”的大旗,创造出了“杂耍蒙太奇”,但也仅限于在镜头的隐喻上与诗相似。时至...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戏为六绝句》与《论诗三十首》
收藏 引用
《学术月刊》1964年 第7期8卷 40-44页
作者:郭绍虞 
我最近把杜甫的《戏为六绝句》和元好问的《论诗三十首》,加以整理注释,采用了不同的处理方法。对杜甫的《戏为六绝句》,取集解形式。对元好问的《论诗三十首》,则以翁方纲、宗廷辅二家之说为主,而加以笺释。论诗绝句,毕竟是文学批评中...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诗的“映衬”手法的哲学涵蕴
收藏 引用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 第6期 55-59页
作者:邱建国 葛春海 
中国是诗的大国。在以唐诗为巅峰的漫长创作实践过程中,诗人创造和积累了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手法,“衬托”就是其中的一种。而“衬托”又可分为“反衬”、“陪衬”、“旁衬”、“映衬”等等。其中,“映衬”则是一种具有很高审美价值、...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最热的赤血和最美的情愫”——论诗人郭小川的品格美与风骨美
收藏 引用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 第1期12卷 58-65页
作者:郑东 
有的事物,在它存在时,人们不去或者来不及去理会它,而一旦它消失以后,人们却深刻地理解到它的价值。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会逐渐感到,失去它是多么重大的遗憾和不幸。就诗人来说,也有同样的情况。郭小川逝世后,文艺界的一位领导同...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浅论宋代对王昌龄诗歌美学意蕴的阐释
收藏 引用
《文学艺术周刊》2023年 第4期 29-31页
作者:王营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一、古雅、平淡的艺术风格经过五代十国的动乱后,古代中国又重新进入大一统的政治局面,宋代统治者为了稳定新生的国家政权,进行了一系列的革新,其中包括在欧阳修、苏舜钦等人领导下开展的诗文革新运动,对承袭晚唐五代诗风的西昆体进行...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从意境说和典型说看中西艺术美学的差异
收藏 引用
《创作与评论》1989年 第6期 54-58页
作者:夏昭炎 
意境,是中国艺术美学的特殊范畴,在中国艺术美学中,占有“中心领域”的位置,甚至可以说,意境是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士人的一种普遍的美学追求。 典型,是西方美学的一个源远流长、极具代表性的艺术美概念,其影响及于几乎所有艺术领域,尤其...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在诗的世界里倘徉─—普丽华《现代诗歌艺术论》读后
收藏 引用
《创作与评论》1994年 第1期 62-64页
作者:汪民安 
在诗的世界里倘徉─—普丽华《现代诗歌艺术论》读后汪民安曾经流行这样的一句话:“写诗的人比读诗的人多。”在中国,稍有点文化层次的,几乎没谁没写过诗。写诗在中国的普及程度任怎么想也不过份。与此形成对照的是,谈诗的,论诗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当下新诗研究模式及其创新的可能
收藏 引用
《浙江学刊》2017年 第5期 29-32页
作者:李蓉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金华321004 
新诗史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一部分,因其文体的特殊性,一直都有其独立的研究价值,因其专业化的要求,它也有着相对比较固定的学术队伍。从1980到1990年代,新诗研究主要集中于诗潮、流派、社团,以及诗歌艺术范畴的研究如意象、格律等...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郑献甫诗论初探
收藏 引用
《民族文学研究》1993年 第3期11卷 11-16,28页
作者:何德化 覃登科 
郑献甫(1801—1872)原名存纻,字献甫,因避咸丰帝奕詝讳,以字行;别号小谷,广西象州人。道光十五年(1835)举进士,官刑部主事。因不满官场黑暗,吏治腐败,仅及一年,便以亲老乞养为由,辞官南归,从此乡居不仕。四十岁后,从事教馆授徒,殷殷著述...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