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设计批评"
235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从“社会批判”到“设计批评”——《黑暗时代的设计:阿伦特辞典》评述
收藏 引用
《工业工程设计2024年 第1期6卷 11-18页
作者:卢川西安美术学院西安710065 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100029 
通过分析《黑暗时代的设计:阿伦特辞典》的体例与内容,对其借用思想家汉娜·阿伦特的哲学与政治学观念,对设计问题进行批判的研究方法与结果进行了评述,并进一步探讨社会批判与设计批评及其实践相结合的研究路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新世纪20年中国设计批评的理论探索——以《美术观察》《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装饰》《创意与设计》为中心的考察
收藏 引用
《创意与设计2023年 第6期 17-23页
作者:杨简茹广州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 
本文考察了在设计批评方面有突出作为的4本期刊——《美术观察》《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装饰》和《创意与设计》,辅以《艺术设计研究》《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等学术期刊对设计批评的理论探索,尝试分析并评判新世纪20年...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设计批评及其体系建构
收藏 引用
《中国艺术》2022年 第4期 18-27页
作者:刘佳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 
本文是对设计批评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属于设计学研究范畴,主要内容包括设计批评及其意义、标准、体系等。设计批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方向正确、研究方法得当将有利于设计的可持续发展,也有利于探寻、揭示设计的本质和设计发展的基本规律。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工业设计园区“病症”之警示
收藏 引用
设计2024年 第9期37卷 97-99页
作者:王越中国艺术研究院 
随着“工业设计”4次写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纲要,我国工业设计园区体系逐渐完善,工业设计企业数量呈快速跃升之势,制造企业内部设计研发部门建设正在加快推进,呈现出以设计引领、整合全链驱动创新的产业化发展趋势。虽然成功...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设计批评的性别身份及其历史分期
收藏 引用
《艺术百家》2014年 第2期30卷 34-40页
作者:李砚祖 张黎景德镇陶瓷学院设计艺术学院江西景德镇333000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北京100084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工业设计系北京100192 
20世纪70年代,西方设计学确立与性别研究及其立场形成几乎同时发生。至今,以性别为范畴的设计批评走过了40多个年头的历程,设计学也历经了从历史研究、到方法研究再到文化批评的三个阶段。性别作为身份认同的视角之一,更新了设计史写作...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设计批评”研究述评与研究新思路
收藏 引用
《艺术百家》2016年 第6期32卷 205-207页
作者:熊微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江苏无锡214122 江南大学产品创意与文化研究中心江苏无锡214122 
文章以"设计批评"研究的历程及相关成果为主要研究对象,分别就相关著作、论文、活动和传播等方面对设计批评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具体梳理、分析和评价,并进一步提出"双重指导性"背景下的设计内部评判模式和紧扣设计...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从文化挪用到设计自信——由“马面裙”事件引发的设计批评思考
收藏 引用
《创意与设计2023年 第4期 12-17页
作者:何莎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学院 
从近年Dior新款裙撞衫中国“马面裙”事件入手,以设计批评的视角反思引起争论的3个问题。首先从马面裙款式和Dior经典裙款式入手进行多维度的解析,明确Dior所呈现的“原创裙”原创成分较少;其次从西方误导的韩国传统服饰“裳”与中国明...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设计批评与媒体传播
收藏 引用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9年 第5期31卷 147-148页
作者:舒怡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设计批评和社会学批评、文学批评、艺术批评密切相关,有某些共同的问题,也有自己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设计批评可以引导大众消费的审美,推动产生设计运动和设计思潮。批判精神是启蒙精神的产物,批判与反思构成了文化的清醒剂和自知力...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设计批评与文化
收藏 引用
《美术观察》2005年 第9期 85-87页
作者:张志伟华侨大学艺术系 
在当前中国的艺术设计领域,设计学理论教材已经为数不少了,但设计批评方面的理论专著却几乎见不到,这在很大程度上显示出目前学术层面上设计批评的缺失.要建立技术评价和日常消费性评价之外的学术性设计批评机制,还有许多问题和概念需...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研究生学科目录更新背景下的艺术设计专业设计批评
收藏 引用
《时尚设计与工程》2023年 第3期 78-80页
作者:李皓然 张桎滢 向杰云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研究了当下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设计批评学习的现状,分析了当下设计批评现存问题的成因。通过分析得知培养学生的批评能力,对学生的审美观、设计能力、设计价值观和设计责任感的塑造都有重要作用。最后展望了未来中国设计批评及其教育发展。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