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译制片"
82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史海遗珍:“十七年”时期美国译制片《社会中坚》考述
收藏 引用
《电影艺术》2024年 第1期 152-160页
作者:杨光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电影《社会中坚》是“十七年”时期中国引进的唯一一部美国译制片。作为一部由“好莱坞十人案”间接促成的影片,它在聚焦美国工人阶级的同时也因民主、亲共产党的色彩被美国政府抵制。影片在欧美及“第三世界”国家的放映引发轰动,其在...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译制配音艺术的审美再造与跨文化增殖——《佐罗》《叶塞尼亚》译制配音艺术管窥
收藏 引用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24年 第4期 158-162页
作者:虞雅岚厦门大学电影学院福建厦门361005 
《佐罗》《叶塞尼亚》是上海电影译制厂出品的经典译制片,由童自荣配音的佐罗和由李梓配音的叶塞尼亚这两个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物形象通过译制被中国观众广泛接纳和喜爱,其中蕴含的是译制再创过程中通过文本对白翻译和人物声音形象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新中国成立以来战争题材译制片的配音艺术
收藏 引用
《西部学刊》2023年 第3期 151-154页
作者:熊雄南京大学艺术学院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七十多年中诞生了无数经典译制片,它们的配音极富艺术性,是无数国人美好的记忆。脚本、声音与气息、语音节奏和重音与停顿这四项是配音中最富艺术性的语言要素,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普通一兵》《珍珠港》等八部影响...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译制片的艺术
收藏 引用
《电影艺术》2000年 第6期 110-112页
作者:屹颖 济平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译制片语言的传播艺术
收藏 引用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9年 第3期31卷 153-155页
作者:马建丽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学院 
电影是一门视听艺术,作为跨文化传播大众媒介方式之一的译制片,在中国传播西方电影艺术的历史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对增进中西文化交流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为什么许多经典译制片经久不衰?其魅力究竟在哪里?除了原片中丰富的故事...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幕后的表演 配音演员的艺术创造
收藏 引用
《大众电影》2024年 第6期 68-81页
作者:张琴 杨雪 田园(摄影)不详 
提到配音演员,老影迷可能会脱口而出一大串配音艺术家的名字——毕克、邱岳峰、苏秀、胡庆汉、乔榛、童自荣、刘广宁·老一辈配音演员通过他们独特的声音艺术和深厚的表演功底,让观众感受到了译制片以及声音的魅力,也为很多热爱配...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译制片的屏幕魅力——对译制艺术的再认识
收藏 引用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2年 第3期 64-66页
作者:麻争旗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学院 
谈到译制片,许多人会想到配音表演,而且还会说译制片就是声音表演艺术。这种观点有一定的道理,因为看译制片的确在欣赏配音表演。然而,从严格意义上讲,拿配音替代译制是片面的,因为,配音并不是译制的全部,而是其中的一个环节,...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译制片与字幕片翻译的差异
收藏 引用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1年 第7期 45-46页
作者:段鸿欣 
在把外国影视剧介绍给本国观众这个问题上,历来存在着两种见仁见智的做法,就是中国电影出版社1995年推出的(电影艺术词典>上所列'翻译片'的条目中所指称的'译配字幕'和'译配解说'.世界各国的媒体在引进国外...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译制片中的配音创作
收藏 引用
《当代电影》2010年 第5期 127-129页
作者:李立宏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讲师100024 
中国的译制片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走入了辉煌的黄金时代。那时候,译制片和配音演员是耀眼的明星,"译制片配音艺术"在国人心目中崇高而又神秘。可惜的是,不过短短20年,译制片不仅走出了辉煌,而且"一落千丈",人们对译...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还魂”译制片配音中人物的贴合
收藏 引用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7年 第5期 59-60页
作者:王明军中国传媒大学 
塑造人物.是影视配音创作的核心。上海电影译制厂老一代配音演员富润生曾在《漫谈译制片艺术》一文中写道:”……把原片人物表达思想、进行交流的声音、语言当作灵魂.人物形象当作躯壳.抽掉外国演员的声音语言——灵魂.用我国演员...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