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诗学传统"
21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七月诗派与中外诗学传统
收藏 引用
《广西社会科学》1995年 第3期 87-91页
作者:郑纳新广西人民出版社 
一个具有深厚审美内涵和独特风格的文学流派的形成,首先必须对文学传统有广泛的学习和继承,从创作原则到表现手段,从文体模式到语言风格,从思维结构到审美情致,既要充分领悟借鉴,又要能独立创新,而在这一过程中显示出某种相对一致性,进...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历史感与诗学传统的形成——以中古时期易代相关的诗学现象为例证
收藏 引用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9年 第5期33卷 163-172页
作者:蔡丹君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人们常通过对照过去与现在,来寻找通向未来的道路。这种历史思考在急于探求未来走向的易代之际尤其突出。人们关于历史的体验、认知、评价和感受等,即是相对于"历史理性"而言的"历史感"。历史感会深刻影响人们关于...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明清戏曲对诗学传统的回归
收藏 引用
《艺术百家》2010年 第1期26卷 129-132,123页
作者:魏中林 花宏艳暨南大学文学院广东广州510632 
中国古代戏曲又称为"剧诗",既具有叙事文体的性质,又具有抒情文体的性质,这两种性质在戏曲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是并行不悖的。戏曲最初是被排斥于诗学传统之外的小道末技,明清时期戏曲在其雅化的过程中,越来越集中地表现出向诗...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回归与融合:联结中西艺术的桥梁——论海外华文诗歌与中国诗学传统
收藏 引用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 第3期17卷 96-101页
作者:朱文斌浙江绍兴文理学院中文系浙江绍兴312000 
海外华文诗人不断从西方现代派那里汲取营养,与中国传统的诗歌艺术经验和表现手法(如意境、意象。比兴等)相结合,扩大了海外华文诗歌的艺术表现力与感染力。因此,在中西诗艺相通的基础上,海外华文诗歌表现了向中国诗学传统回归且...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李商隐与中国诗学传统(上)
收藏 引用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997年 第2期14卷 63-68页
作者:陈建森华南师范大学 
李商隐是唐代诗坛上影响深远也颇具争议的人物,对李诗的解读与评价历来为学人所关注.本文将李商隐及其诗作置于中国诗学传统的广阔背景进行考察,指出:李商隐的诗歌创作分别继承了“诗言志”和“诗缘情”的两大传统,把诗可以怨发展为诗...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东坡论“诗学传统
收藏 引用
《黄冈师专学报》1998年 第3期18卷 42-45页
作者:王文龙 
苏东坡是唐宋时期尊重诗骚传统的一个代表人物,他提出了《诗经》全部作品都“近于人情”的新见,由此初步发现了《诗经》审美价值之主体所在;他对“兴”的手法作了深层揭示,可谓前无古人而后启来者;他还超越比兴说的范围,总结了《...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中西诗学传统中的诗画比较
收藏 引用
《新西部(下旬·理论)》2016年 第11期 108-108页
作者:赵治 唐培淞西安美术学院陕西西安710065 
本文通过比较中西诗画本身的不同内涵,进而上升到美学范畴来分析中西"诗"与"画"的区别。认为,在跨文化的视野中,中西之间对诗画关系的认识是有区别的。诗与绘画,属于不同的艺术形态,诗可以说是时间的艺术,视听想象...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于物之废墟再造雄浑——胡伟近作之跨文化语境观察
收藏 引用
《美术》2019年 第12期 76-81页
作者:皮道坚不详 
胡伟近十余年来的综合材料及装置艺术创作,从中国传统绘画出发,将传统的水墨媒介拓展至综合材料领域,又将技法层面的媒材升格为本体层面的“物性”,最终在当代艺术创作中完成了与中国古典画学、诗学传统的深层次对接。艺术家创造性地使...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背负苍茫歌未央——评李森《屋宇》
收藏 引用
《作家》2014年 第1X期 19-21页
作者:王新云南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李森的诗有一种静水流深的清澈。清澈源于其诗性隐喻对素朴事物本真状态的照亮,源于古典诗学对诗性隐喻的精致提炼,源于爱智者返本归真的清明理性。清澈之下,则是苍茫的深流,诗艺的丰饶织体:隐喻的生成与消解,智性追问的草蛇灰线,虚拟...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从“绿色之思”到“生态诗学”——生态文艺学的范式生发、转换与升华
收藏 引用
《文艺争鸣》2016年 第2期 182-188页
作者:龚丽娟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 
生态文艺学是20世纪90年代生态思潮下的新型学科形态,意在用生态学观点、理论与方法,探究文学与艺术现象的生态美蕴,及其与自然、社会及人的精神状态的生态审美关系,乃至文艺内在的生态规律。生态文艺学遵循自然法则、艺术法则、社会法...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