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诗论"
240 条 记 录,以下是21-30 订阅
视图:
排序:
通感·应和·象征主义——兼论中国象征主义诗论
收藏 引用
《文学评论》2011年 第1期 179-183页
作者:李丹上海师范大学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中心 
由于钱钟书先生注重回溯中国古典文学及相关观点而忽视新诗及其理论蕴含的启示,即使从比较诗学的角度涉及西方象征主义,却与其重要的应和理论失之交臂,故《通感》的论述仅止于修辞手法层面。多年的研究表明,波德莱尔的应和论包含同时又...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刘禹锡诗论新探
收藏 引用
《求索》1994年 第2期 96-102页
作者:赵晓岚 
刘禹锡诗论新探赵晓岚刘禹锡的诗论虽不多,但涉及面相当广泛,其中有些观点具有突破性的意义,很值得诗论界弓愧重视。本文拟就其主要观点、产生的原因,及其在诗史上所处的地位和影响作些探讨。一、强调诗歌“义得而言丧”,“境生于...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谢默斯·希尼诗论
收藏 引用
《上海文化》2015年 第2期 93-111页
作者:谢默斯.希尼 黄灿然 
诗歌与诗教I我一生大部分时间都用于教学,在一些非常不同的水平上。最早是20世纪60年代初在贝尔法斯特巴利墨菲区圣托马斯中学,在一个班级面前,学生都是贫苦而不满的青春期少年,他们之中很多人将在十年后变成爱尔兰共和军临时派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广阔的诗与表现激情“一顷刻”的画——莱辛诗论的几个问题
收藏 引用
《文艺理论与批评》2007年 第4期 126-129页
作者:王为群兰州交通大学文学院 
莱辛作为18世纪古典主义笼罩下的德国最杰出的思想家之一所提倡的文学是一种新型的反映德国民族意识的文学这种文学不满足于机械地反映历史的一般风貌而是要揭示历史的本质以积极的姿态改变现实.在他看来艺术理论的目的就在于促成这种...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包世臣的文论、诗论及文学成就
收藏 引用
《安徽史学》2008年 第4期 19-27页
作者:郑大华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北京100006 
包世臣认为,为文除要严守文法,做到"其言有序"外,还要做到"其言有物",而且就"其言有序"和"其言有物"比较而言,后者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他的一个基本观点是认为,"文字之教"的基本功...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新诗形式建构的中和抉择——丁芒诗论之评论
收藏 引用
《诗刊》1997年 第5期 75-77页
作者:王志清 
诗人丁芒论诗,林林总总的五十万言,结集成《诗的追求》(花城出版社1987年版)和《丁芒诗论》(江苏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两书,而其探索的主要方面即是新诗的形式问题。丁芒用中和的方法论探讨诗歌艺术,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现代诗学演进中的梁宗岱诗论
收藏 引用
《文艺理论研究》2004年 第2期 75-81页
作者:许霆常熟高等专科学校江苏常熟215500 
梁宗岱的新诗理论代表着 30年代纯诗理论的最高成就 ,它的独特地位是在现代诗学演进中对 2 0年代中国现代诗学的全面超越 ,成为中国现代诗学在 30年代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它超越胡适、郭沫若为代表的白话—自由诗学 ,构建纯诗理论体系 ...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以文艺解放民族的生命力——朱光潜“文化抗战”论及《诗论》之体例论略
收藏 引用
《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10年 第4期 62-66页
作者:李茂增解放军外国语学院中文系 
抗战期间,向来不问政治的朱光潜一变而以拯救民族危亡为己任,"以文艺解放民族的生命力"的"文艺抗战"论遂成为这一时期其所有著作的潜在主题。《诗论》之所以不顾体例,收入《陶渊明》一章,正显示了朱光潜在国族危亡...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马安信的诗论和他的新诗创作追求
收藏 引用
《当代文坛》2007年 第5期 129-131页
作者:周思缔成都大学学前教育学院 
马安信这个名字,喜爱军旅诗、长篇叙事诗、十四行情诗的众多读者并不陌生。从1971年7月成都部队《战旗报》发表他的军旅诗处女作迄今,30多个春秋里,马安信除出版《诗梦书斋夜话》、《马安信散文精品选》、《女神的爱恋——关于诗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四十年代现实主义诗论
收藏 引用
《文学评论》2008年 第4期 151-156页
作者:杨四平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 
新诗大众化诉求是抗战时期新诗理论批评的时代最强音。"激进型"、"传统型"和"综合型"的现实主义诗论从不同侧面体现了这种要求。"激进的现实主义"诗论主要围绕朗诵诗、街头诗、方言诗、叙事诗...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