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诗论"
240 条 记 录,以下是31-40 订阅
视图:
排序:
朱湘的诗论
收藏 引用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 第4期16卷 53-57页
作者:潘颂德 
任何一种文学样式,在它刚刚诞生的时候,艺术上难免是幼稚的、粗糙的。“五四”时期,新诗的拓荒者们以他们的独创精神,创建了摆脱旧体诗词格律束缚的自由诗体。当时,新诗处于稚拙阶段。要使初创的新诗艺术上逐步完恶,需要继起者沿着拓荒...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彝族古代诗论中的诗学功能与价值
收藏 引用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 第6期42卷 151-157页
作者:龙珊 郭锐瑜云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学院云南昆明650500 
彝族诗学理论植根于彝族文化生态,是毕摩基于自身、摩师和广大民众诗歌创作实践进行的艺术总结。彝族诗学功能理论深刻地影响了彝族诗歌乃至彝族文学的生成与繁盛;彝族诗学厚重的学理意蕴与独特的风格,既彰显了彝族诗学别具特色的表达方...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孔子诗论的解释学意味
收藏 引用
《中国文学研究》2003年 第4期 3-8页
作者:毛宣国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南长沙410081 
孔子提出的“兴、观、群、怨”说 ,植根于中国古代特有的解释学传统 ,把“人”和“世”放在重要地位 ,表现出对语言的高度关注和矛盾态度 ,其目的主要不在于对诗歌本身的艺术特征的理解 ,而在于以形象譬喻引发义理 ,求得作者与读者用心...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历史与现实的交响——对公木诗论研究的管窥和泛视
收藏 引用
《求索》1998年 第6期 88-92页
作者:庄严芜湖师专中文系 
一如果从1933年发表《新诗歌的内容与形式》这篇此时期最重要的诗歌理论文章算起,公木的诗论研究,已经跨过了65年漫长而曲折的岁月,在这个进程中层积起来的累累硕果,也随着中国诗歌的发展和反复,日益受到世人的关注与瞩目。...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评吴师道的诗论
收藏 引用
《文学遗产》2006年 第2期 144-146页
作者:叶志衡杭州师范学院中文系 
吴师道字正传,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人,元英宗至治元年(1321)进士。曾任高邮县丞、国子博士等职,以奉议大夫、礼部郎中致仕,故有“吴礼部”之称,有《礼部集》二十卷传世。吴师道以理学名家而兼擅文学,在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上...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毛泽东诗论与新中国诗歌——纪念毛泽东诞辰一百周年
收藏 引用
《文学评论》1993年 第6期 16-22页
作者:张炯 
毛泽东是新中国的缔造者。作为伟大的革命家、理论家和诗人,他还以自己的革命文艺实践和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主张,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和文艺的发展和建设,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毛泽东不仅以他的诗词创作,给新中国一代诗风带来巨大...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闻一多、胡适诗论的艺术思维比较——新诗发展第一、二阶段的基本特征论
收藏 引用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 第3期 78-84页
作者:许霆 
我国新诗发轫于1917年。“五四”前后的新诗人,在新诗发展方面尽了开路先锋的责任,完成了两项历史使命:1、在理论上阐明了用白话作诗的必要,并提出了作白话诗的具体主张;2、在实践上创作了一批白话新诗,使新诗取代了旧诗,在中国诗坛占...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遗山诗论辨微二题
收藏 引用
《民族文学研究》1992年 第2期10卷 59-63页
作者:陈长义 
对于遗山的诗论,尤其是《论诗三十首》,七百余年来,笺注、阐释者甚众,研究成果颇丰。使我们多所借鉴,但仍有某些部分值得进一步发微辨正。本文试举二例,意在经过探索求得新的共识,以便更好地利用这份珍贵遗产。一《论诗三十首》第六首...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现代诗是“戏剧的诗”--九叶诗派诗论研究之二
收藏 引用
《江汉论坛》2015年 第1期 86-91页
作者:张岩泉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79 
九叶诗派作为"一群自觉的现代主义者",其诗学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表现为"新诗戏剧化"的倡导,主张诗从艺术观念、思维形态到语言结构均呈现出鲜明的戏剧性特点;认为现代诗的核心元素已从情感变为经验,只有富于暗示力...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唐人论唐诗——中唐诗论家之身份地位及其理论学说
收藏 引用
《学术月刊》2012年 第6期44卷 104-111页
作者:谭显宗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北京100084 
唐诗发展经过盛唐高峰期后,承接的是中唐诗人,他们自觉地意识到需要求"新"、求"变"。所谓"中唐新变",是指从贞元、元和年间开始,诗人的诗歌创作及其理论学说出现崭新面貌,如韩孟奇险,元白平易,形成一股...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