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谭派艺术"
49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谭派艺术成就多面观
收藏 引用
《戏曲艺术1998年 第1期19卷 32-34页
作者:吴大徵 胡金兆 
谭派艺术成就多面观吴大徵胡金兆一位前辈曾说过,如写一部京剧史,鑫培一个人应占一半篇幅。仔细想来,此话并不过分。这是因为,一方面,当氏在世时,他是无可争议的京剧大王,其艺术水平远高于与他同时的其他演员;另一方面,他...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谭派艺术漫议
收藏 引用
《中国京剧》1997年 第6期 6-8页
作者:吴大 
谭派艺术漫议吴大徵(鑫培)艺术出现之前,京剧尚处于初创阶段。演唱以气势取胜,难于表现各种人物的复杂感情,而且听来不甚悦耳,表演也只是举手投足,见意而已,难免失之简单、呆板。鑫培所创造的谭派艺术是对京剧(不限于老...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京剧流发展启示录(二) 论谭派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收藏 引用
《中国戏剧》2011年 第10期 52-56页
作者:齐致翔不详 
我在《论梅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中,谈到梅艺术的形成仰赖竞争,仰赖梅大师“不断求新”、“勇敢超越”的艺术思维和艺术品格。谭派艺术的形成同样需要竞争、变革、求新与勇敢超越的思想和心胸。创立先于梅,几乎与京剧艺术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元寿与谭派艺术
收藏 引用
《中国京剧》2015年 第10期 52-54页
作者:刘连群 
八十载春秋,无论对人生还是事业来说,都是一段漫长的历程,是一个值得也需要认真回顾和总结的节点。门世代与京剧艺术相伴,书写了七代从艺、六代坚守老生行当的梨园传奇。上世纪80年代以来,京剧界先后多次为艺术家举办隆重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亲历音配像工程(五):把谭派艺术的精华保留下来
收藏 引用
《纵横》2013年 第10期 36-39页
“音配像”来自瑞环同志的精心策划我最早听说音配像,大概是在1985年。那时,我在天津市第一工人文化宫演出,一连演了十几场,时任天津市市长的李瑞环同志经常去看。他怕打扰演出,每次去的时候也不事先通知我们。有一次,瑞环同志请...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沙家浜》成就的好姻缘——谭派艺术的第六代传人孝曾
收藏 引用
《老同志之友(上半月)》2012年 第6期 32-32页
作者:侠子《老同志之友》编辑部 
出生于梨园世家的孝曾,是谭派艺术的第六代传人,其父元寿主演的现代京剧《沙家浜》曾在全国家喻户晓,而让很多读者没想到的是,《沙家浜》这出戏,不仅让元寿名扬天下,还成就了孝曾的好姻缘。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鑫培艺术道路的三点启示
收藏 引用
《戏曲艺术1998年 第1期19卷 35-39页
作者:于文青 
鑫培艺术道路的三点启示于文青一部戏曲史,主要是由历代卓越的戏曲艺术家们以自己独创的艺术实践写成,是一部继往开来,不断变革,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历史。鑫培在戏剧史,特别是在京剧艺术发展史上有着很重要的历史地位,他是...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余叔岩声腔艺术的社会意义与美学价值
收藏 引用
《上海戏剧》2009年 第11期 19-21页
作者:王灵均 
余叔岩在继承其师鑫培的谭派艺术基础上,清机自引、天怀独流,开创了泽溉后世、影响深远的余艺术,奠定了京剧老生艺术的古典形态。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试谈谭派艺术的美学特色
收藏 引用
《戏曲艺术2000年 第3期21卷 29-32页
作者:于文青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评《富英艺术浅论》并陈管见
收藏 引用
《戏曲艺术1998年 第1期19卷 40-41页
作者:邵强 崔鸿昌 
评《富英艺术浅论》并陈管见邵强崔鸿昌我们一口气读了吴大徵学友所著《富英艺术浅论》(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之后,马上萌发写一篇读后感的冲动。对吴兄的这部内涵丰富、视角独特、立意新颖、不落窠臼的专著似可用“客观、公...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