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赋体"
30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由读者回归作者:“凌云”说的文学史意义
收藏 引用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 第3期51卷 135-145,206,207页
作者:许结三江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 南京大学文学院 
自司马相如献《大人》,汉武帝读后“飘飘有凌云之气”,“凌云”已成历史上人生际遇与文章才气的代词。考察相如献本事,兼括武帝耽方士之术与相如居官清冷的不遇情怀,而后世以“凌云气”或“凌云笔”拟写人生与文才,形成了该说由读...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侧附”说与赋体创作生态
收藏 引用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3年 第6期52卷 93-100页
作者:许结三江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江苏南京210012 南京大学文学院 
刘勰《文心雕龙·诠》首次提出赋体写作的“侧附”说,并指向“言务纤密,象其物宜”的奇巧“小制”,又以“理贵侧附”的范畴界定,以彰显“理”的意义。对此,前贤于“侧附”的词义诸如“从旁附会,有所寄托”类的文辞表达,有所言述...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李贺诗歌的赋体渊源
收藏 引用
《文学遗产》2014年 第1期 38-47页
作者:余恕诚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 
李贺推重赋体,多次引司马相如自喻。对相如的"控弓I天地,错综古今",似"神化所致",李贺以"笔补造化天无功"艺术精神,追随于后;相如的"虚辞滥说"与李贺的"虚荒诞幻",亦皆曾受到&...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唐诗发展与赋体的内在关联
收藏 引用
《文史知识》2002年 第11期 15-23页
作者:许总 
唐代诗歌作为一代之文学,由自立而发展,在多方面表现出对前代诗歌的超越。在其之所以超越前代的诸多因素之中,诗的规范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标志,我们常说的唐诗众兼备,显然就是指其作为中国古典诗歌艺术高峰的标志。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东汉前期颂二的互渗与散的走向
收藏 引用
《文学遗产》2004年 第4期 4-13页
作者:王德华浙江大学中文系 
本文梳理相关资料 ,从四个方面比较分析了东汉、颂二相互渗透的过程及产生这种影响的儒学背景。在此基础上 。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从陶渊明《闲情》探析赋体的审美特质
收藏 引用
《安康学院学报》2014年 第6期26卷 34-37页
作者:霍建波 吴晓梦延安大学文学院陕西延安716000 
陶渊明的《闲情》是一篇非常奇特的作,无论其主题内容、表现手法,还是艺术结构、艺术风格,都与多数人印象中的陶渊明迥然有别。学界对该主题的理解一直众说纷纭,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本文以为,《闲情》恰恰典型地展现了汉以来...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读梁鉴藏镜四篇 读汉镜铭文中的女性赋体
收藏 引用
《中国文化》2012年 第1期 30-39,I0001-I0004页
作者:李零北京大学中文系 
梁鉴者,梁任公之曾孙也,藏镜多奇品。铜镜乃汉代艺术之缩影,虽广止数寸,而纳天地于其间,四方八位,万象杂陈,恍如仙境,试取其纹饰,较汉书像石,可知吾言不虚。而古工匠铸妇女哀怨之辞于镜背,可补文学史,亦足珍贵。其中有女性赋体诗四篇,...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中国韵文文唯美期之赋体演变
收藏 引用
《湘南学院学报》2007年 第1期28卷 28-32页
作者:蒋长栋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湖南湘潭411105 
汉魏六朝是中国韵文文的唯美演进期,其时赋体风貌的演变现出文学自觉时代所独具的特征,即大的宏伟富丽,小的灵动整练,俳的浏亮骈俪。此一时期艺术质素迅猛成长而内容质素相对滞后的唯美化倾向,为唐宋文情并茂的理想文风貌...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诗、辞、赋体辨与批评
收藏 引用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年 第3期19卷 49-53页
作者:王建玉扬州大学文学院江苏扬州225000 
文章通过分析"诗""辞"""三种文的来源和发展,厘清了赋体批评中"诗人之"与"辞人之"的关系和审美原则。"诗""辞"""既是文,也是艺术手法,...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元杂剧中赋体的运用——以《元刊杂剧三十种》为考察对象
收藏 引用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 第2期32卷 53-58,95页
作者:杨正娟南京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46 
元杂剧的曲文在写景、状物、叙事、抒情等方面大量借鉴了抒情小的艺术形式;其戏剧结构、讲唱对话等则受到了俗的影响。同时,与戏剧所具有的诗性特征和共同的表达方式,又带有文化基因上的传承性和共通性。《元刊杂剧三十种》作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