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赵贞女"
24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从《赵贞女》到《琵琶记》
收藏 引用
《艺术百家》1996年 第1期12卷 14-20页
作者:黄仕忠 
从《赵贞女》到《琵琶记》黄仕忠《琵琶记》是高则诚根据宋代戏文《赵贞女蔡二郎》重新创作而成的。明祝允明《猥谈》说:“南戏出于宣和之后,南渡之际,谓之温州杂剧。余见旧牒,其时有赵闳夫榜禁,颇述名目,如《赵真女蔡二郎》等,...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南宋戏文的审美特质及其文化学意义
收藏 引用
《戏剧艺术》1999年 第3期 94-100页
作者:黄爱华杭州师范学院 
从宋戏文的研究现状谈起 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南宋艺术文化是一个别具一格的存在。可以说,20世纪之前数千年的中华文艺史,就是以南宋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其标志便是以戏文、话本为代表的“俗文化”的崛起;中国戏剧早在先秦、两汉时代...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琵琶记》在南戏传奇中的地位与影响
收藏 引用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 第3期21卷 67-75页
作者:李中耀 
元末明初人高明写就的《琵琶记》历来有“南戏中兴之祖”的称誉。谈到高明及《琵琶记》,明人张琦说:“自金、元入中国,……大江南北,渐染胡语;而东南之士,稍稍变体,别为南曲,高则诚氏赤帜一时,以后南词渐广,二家(指北曲、南戏)鼎峙”(...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古朴·细腻·凝重——导演湘剧《琵琶记》的艺术追求
收藏 引用
《中国戏剧》1992年 第8期 55-58页
作者:天博 
案头摆着厚厚一叠剧本,这是已故的湘剧表演艺术家彭俐侬与著名作家范正明合作的结晶体——古典名著《琵琶记》上下集改编本。我幻想过自己能在舞台上塑造出蔡伯喈的人物形象,因为我幼时习艺就学演过《赏荷》与《打三不孝》;我还幻想过...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评湘剧《琵琶记》的改编
收藏 引用
《创作与评论》1989年 第4期 60-63,59页
作者:沈尧 
湘剧《琵琶记》是已故著名表演艺术家彭俐侬和她的爱人范正明同志共同改编的。正明同志在《改编后记》中说:“即使在戏曲不景气的今天,《琵琶记》仍然是一出经常上演而叫座的好戏。在长沙,这出戏曾与新编武侠戏竞争。剧团到县城,集镇演...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戏文叙录》前言
收藏 引用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 第6期 76-79,96页
作者:彭飞 
南戏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成熟戏剧。它大约诞生于北宋末年,按照明代大文学家祝允明(枝山)《猥谈》一书中所说,是在宣和之后到南渡之际(1119—1126),如果这时在城市里所演出的南戏已经十分成熟的话,根据艺术发展的普遍规律,南戏在其成熟前...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宋元南戏的兴起和发展
收藏 引用
《艺术百家》1993年 第2期9卷 64-68页
作者:李修生 
中国戏曲在北宋末年形成,称“杂剧”。为了和以后的杂剧区别,人们称“宋杂剧”。此后,在南宋继续流行,后逐渐演化成“南戏”;金称“院本”,院本与杂剧,“其实一也”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中国悲剧阶段性呈现之原因初探
收藏 引用
《戏曲艺术》1991年 第3期12卷 21-25页
作者:黄仕忠 
悲剧的出现,总是有着某种阶段性。这在东方和西方戏剧史上都是相同的。宋末元初和明末清初,即是中国悲剧发展史上的两个活动高潮时期。为什么悲剧活动会发生这种阶段性的现象,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我以为,悲剧热潮的兴起,至少取决...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极简”——古典审美主义的回归与升华——写在豫剧《琵琶记》舞美设计之后
收藏 引用
《东方艺术》2014年 第S1期 34-35页
作者:陈文龙 
2012年夏天,我有幸应邀参与郑州市豫剧院《琵琶记》一剧的舞美设计。这对我不仅仅是一次创作,更让我戏曲传统进行了一次新的认知回归和思考挖掘。《琵琶记》是元朝末年高明根据宋代戏文《赵贞女蔡二郎》改编而成的一部著名南戏,主要讲...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不是一番寒彻骨 争得梅花扑鼻香──从高明的思想、艺术构思谈及《琵琶记》的思想倾向
收藏 引用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5年 第3期10卷 20-23页
作者:谭勇民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