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超重和失重"
27 条 记 录,以下是11-20 订阅
视图:
排序: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高中物理教学设计——以"超重和失重"为例
收藏 引用
《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22年 第5期51卷 38-41页
作者:李俊鹏 冯爽 焦桂春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北京100195 北京教育学院北京100120 山东省实验中学山东济南250001 
以核心素养框架为"轴心"确定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水平,整合各种教学资源,创设与核心素养目标适切的问题情境,科学、合理地安排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科学思维解决新的问题,实现对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指向大概念的高中物理进阶学习——以“超重和失重”为例
收藏 引用
《物理之友》2023年 第5期39卷 4-6,10页
作者:谷海跃 陈新华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江苏常州213003 
将“超重和失重”放在运动与相互作用的大概念下进行教学,尝试以学习进阶理论为桥梁跨越现象、概念、规律、大概念四个维度,分析学习进阶层级模型与大概念获得路径的贴合性,突破教学难点。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物理情境化教学视角下“超重和失重”教学的综述与启发
收藏 引用
《物理教学探讨》2023年 第4期41卷 18-20页
作者:古启蒙中山市华侨中学广东中山528400 
新课标颁布以来,高考物理情境化试题明显增多,如何在日常教学中进行有效情境创设越来越受到重视。以“超重和失重”为例,对新课标颁布后2018—2022年间的文献进行整理归纳,以情境化教学设计和情境化实验创新为主要关注点,分三个部分进...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简易超重和失重测量装置设计
收藏 引用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年 第4期36卷 83-86页
作者:张泓筠 杨永亮 潘金福凯里学院大数据工程学院贵州凯里556011 
该项目设计简易综合性物体系(液体+浮体),根据系统内部浮体上下运动状态的改变,利用浮力的变化实现超重和失重现象,创造性地提出用浮力取代弹簧拉力或支撑物支持力来描述超重和失重状态的方法,并由此设计了一种测定超重和失重状态的简...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超重和失重的教学设计
收藏 引用
《物理通报》2018年 第9期47卷 63-65页
作者:朱玉江海码课堂 
通过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剖析,指出缺憾、分析不足,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呈现新的教学逻辑,重整素材,设计实验,最后分享对探究式教学和核心素养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超重和失重的教学设计与科学素养的提升
收藏 引用
《物理教学探讨(中学教学教研版)》2017年 第9期35卷 73-76页
作者:李哲君 苏卡林 李科敏 李奇云 罗良湖南理工学院物理与电子学院 
在“超重和失重”的教学设计中,通过设计一系列有趣的实践体验活动和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引导学生结合实例学习有关超重和失重的知识,并注重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基于“5E”教学法构建优质物理课堂——以“失重超重”教学为例
收藏 引用
《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23年 第11期52卷 31-35页
作者:张建军中山市第一中学广东中山528400 
以“失重超重”为例,基于“5E”教学法设计教学,将核心素养的培养以及爱国主义教育融入课堂,提升学生的综合品质。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物理核心素养视角下创新实验教学设计--以“超重和失重”教学为例
收藏 引用
《实验教学与仪器》2021年 第10期38卷 11-14页
作者:邱文婷 张军朋华南师范大学物理与电信工程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超重和失重”是高中物理一节重要的概念课。本节课的教学不仅是知识的讲授,而且是让学生基于观察和实验逐步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及其生活应用,并从中发展物理核心素养。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结合生活实例和科学技术,应设计系列教学...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基于逆向设计理论的课堂教学研究--对“超重和失重”教学的深度思考
收藏 引用
《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21年 第35期50卷 17-19页
作者:李建良杭州市临平实验中学浙江杭州310000 
新教材将“超重和失重”以单独一节的形式呈现出来,注重学生在学习超重和失重过程中的体验和发现,强化应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超重和失重过程的方法。应用“逆向教学设计理论”从认知困难入手,通过设计创新实验,为学生提供思考、探究的平...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简约不简单 凸显层次感——谈“超重和失重”的教学设计
收藏 引用
《物理之友》2016年 第7期32卷 26-29页
作者:陈志伟江苏省无锡市辅仁高级中学 
本节课教学设计以实验为主线,合理安排各个实验的"出场"顺序,注重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兴趣,激发疑问.创新、优化实验教学,训练学生动手、动脑,并注意提高演示实验的"可视性".将实验探究与理论分析相结合,多角度、有层次地展开新课教学.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