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身份焦虑"
72 条 记 录,以下是11-20 订阅
视图:
排序:
夹缝中的书写——郭沫若身边小说中的身份焦虑与自我建构
收藏 引用
《中华文化论坛》2008年 第1期1卷 39-46页
作者:魏红珊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身份是移民在异域书写自我和寻求归属的依托。本文旨在通过对郭沫若留学时期创作的身边小说的文本细读,去品味隐藏在文本中的或隐或显的身份焦虑。从某种意义上说,郭沫若小说人物的认同危机和身份焦虑,与中国文化和社会存在的总体经验...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典型/非典型:现代中国文学的形象政治与身份焦虑——以《阿Q正传》中“吴妈”形象的再解读为中心
收藏 引用
《文艺评论》2013年 第9期 9-16页
作者:傅修海郑州大学文学院 郑州大学公民教育研究中心 
“五四”以来,关于文学作品的典型人物及其塑造,一直是个相当重要的艺术标准,有时甚至是唯一的艺术标准。其实,文学作品中除典型人物之外,其他人物往往也得到了人们的认可、甚至深深活在读者心里,但人们似乎总习惯于把它们看作大...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学术依附与反依附的身份焦虑及其他
收藏 引用
《浙江社会科学》2018年 第12期 146-149,160页
作者:孙瑱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 
引言近年来,我以澳门为研究对象,完成了几篇英文学术论文,无论是在文本的书写及国际论坛介绍研究对象时,还是在回应论文匿名评审专家的修改意见中,时常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当我研究澳门时,我在研究什么?一个非西方身份的研究者同非西方...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焦虑与建构 20世纪90年代中国当代艺术展览中的身份意识
收藏 引用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23年 第4期 77-82页
作者:姚珊珊中央美术学院 
中国当代艺术的发端夹杂在国际交往和国内艺术走向的多重语境中,其身份不是与生俱来而又稳固的,而是在交往中形塑的、在历史对话中建构的。20世纪90年代,经济和政治全球化深入的同时也发生着不同文化间的交往和冲突。走出国门的中国当...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现代化过程中的农民身份焦虑——读刘庆邦的中篇小说《到城里去》
收藏 引用
《语文建设》2012年 第6期 66-68页
作者:陈旭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刘庆邦的中篇小说《到城里去》最初发表于2003年第3期的《十月》杂志上,曾荣获第四届"北京市文学艺术奖"。在这篇小说里,作家刘庆邦以他醇厚绵长的乡土情思,通过揭示主人公杨成方和宋家银夫妇从农村到城市的精神跋涉和灵肉冲突,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如影随形:四十年来学术期刊编辑的身份焦虑——1978—2017年学术期刊史的一个侧面
收藏 引用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 第2期33卷 1-35页
作者:朱剑<南京大学学报>编辑部 
四十年来,编辑与作者的关系一直是学术期刊编辑特别是高校学报编辑反复论说的问题,折射出编辑的身份焦虑一直如影随形,挥之不去。身份焦虑实始于1970年代末开始渐趋刚性的编辑职业化的推行,这一制度设计使得学术期刊编辑必须告别"...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笔谈中国美术的自觉与主体精神之一 “二元对立”的“主体假想”——身份焦虑中的“中国画”之反思
收藏 引用
《美术》2012年 第1期 89-91页
作者:杭春晓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 
新世纪以来的十年,对中国画而言,收获更多的是市场,而非学术。除少数论述涉及中国画的当代性、文化身份之外,鲜有著述。但这并不代表着问题的解决,因为无论创作,抑或理论言说,至今仍充斥着一种“二元对立”的“主体假想”,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消费视域下的多重身份焦虑--论电影《再见瓦城》的身份求证与告别
收藏 引用
《电影评介》2018年 第2期 28-31页
作者:黄钟军 费园浙江师范大学文传学院 浙江师范大学 
导演赵德胤曾在其自述中这样说:“从小到大,贫穷之于我,就像是一只永远摆脱不掉的野兽,不停地追赶着我往前跑。”[1]在个体的境遇中,贫穷的梦魇超越了民族身份的疏离,成为当下缅甸华人最为棘手的物质牢笼。或许可以剥去“离散”的民族...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身份焦虑下国产爱情电影的发展现状探析
收藏 引用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 第5期22卷 53-58页
作者:韦露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贵州贵阳550025 
电影作为以视听为主且包含其他各门艺术的综合性现代艺术,是当代艺术形式中越来越凸显其社会影响的形式之一。时至今日,国产爱情片的发展历经了一个世纪,其所呈现出来的特征与时代背景和文化价值观念密切相关。在这个个体被孤独和颓丧...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身份焦虑幻化出的艺术空间——关于“乡下人进城”及其他
收藏 引用
《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 第1期4卷 1-2页
作者:董之林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北京100732 
在世纪交替的变革时期,"乡下人进城"的小说或其他文学体裁,是对当下生活的迅即反映。但文学艺术的普适性,又使其意义不局限于此。作品中"乡关何处"的焦虑,如果不是寄寓着一种社会焦虑,就不会引起如此广泛的关注与...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