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题名(书名、题名),A=作者(责任者),K=主题词,P=出版物名称,PU=出版社名称,O=机构(作者单位、学位授予单位、专利申请人),L=中图分类号,C=学科分类号,U=全部字段,Y=年(出版发行年、学位年度、标准发布年)
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范例一:(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AND Y=1982-2016
范例二:P=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K=Visual AND Y=2011-2016
摘要:现在很多戏剧作品前都会被冠以"原创"的字样,那么究竟何为"原创"呢?有人说"原创"就是首创,其中包括了题材的首创、人物的首创、甚至精神的首创,这显然是从文本的角度上来说的。实际上"原创"更应该指向一种超凡的创造精神,而不是具体文本的首创。我们提倡"原创"究竟是为何?有人说是为了表现老百姓的精神生活,有人说要体现我们的时代精神。其实,"原创"是一种创作者思考世界的方式,是创作者对自己精神追求的抵达。也就是说,"原创"的烙印真正是属于个体与个体精神,而不是属于某一个时代的。无论是主流戏剧,还是商业戏剧,抑或是先锋戏剧,都脱离不了这点。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原创"?其实"原创"在我们古老的中国传统戏曲中从来没有缺少过。传统戏凝聚着中国人的文化精神,它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或许今天"原创"的贫乏就在于我们已经离自己的根脉越来越远。
摘要: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扶持及各类艺术基金的资助下,戏剧工作者的创作热情被充分激发出来,尤其是现实题材戏剧创作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积极态势。不仅剧本创作井喷,而且以往戏曲舞台上传统程式技法与所表现的现实生活之间格格不入的痼疾,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对“话剧加唱”的诟病之声明显减弱,从创作理念到舞台呈现,“戏曲化”已成为艺术家和理论家自觉而成熟的审美共识。
摘要:通过生态设计相关文献归纳、整理,以绿建筑为例进行论述,探讨了人类中心及生态中心概念、生态设计典范转移。结合台北图书馆北投分馆案例探究,提出以下结论:生态设计迷思始于设计者、消费使用者、执行者三方均想拥有(to have)此概念;而生态设计的概念应是包含(to be)在设计中,而不是外加(to have)在设计上。若设计者、消费使用者、执行者三方能厘清此想法概念,对于生态设计将会有更往上一层次的认知。
摘要:一、第二现代与另类现代上世纪90年代,欧洲新一代的学者,诸如乌里奇·贝克(Ulrich Beck)、安东尼·季登斯(Anthony Giddens)及史考特·拉希(Scott Lash)等人,严格批判后现代主义思想,他们认为当代人类并没有超越现代性,反而正是生活在现代性激进化的发展阶段中,同时提出"第二现代"(Second Modernity)的理论以代替众说纷纭的后现代主义。
摘要:我在20年前的大学时代。想要做一个毕业制作作品。内容是拍摄两段人的画面,分别在左右分隔三米的两台电视同步播放,做出两台电视中人物对话,争吵,最后互投东西,投出的物件经过看不到的空间投向对方.目的是展示超越一台电视限制同一时间只能看一个画面的无法选择视觉重点的表现方式,但当时我无法解决精确的同步播放技术.我到现在也深感遗憾。
摘要:从追溯"大数据"的概念史入手,本文首先解构了基于技术理性的"大数据"迷思及其与过往新技术迷思之间的承继关系;其次,讨论了"大数据"作为一种"技术法则"施加给社会的影响。从迷思转向政治经济学,接下来分析了"大数据"在金融和电子商务市场上的生产性和商品性,及其对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潜在影响;指出了对百度、腾讯和阿里巴巴而言,"大数据"的价值仍然表现在广告和(吸引)投资两个传统领域中;指出了政府部门与市场在"大数据"市场上的垄断性和联盟关系,以及"大数据"在社会领域使用中所引发的差异。最后讨论了新闻传播学术圈围绕"大数据"形成的分化,以及不确定的未来。
摘要:2009年秋天,升任贵州电视台副台长的孔炯,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书稿作品——《传媒赢利模式》。一本全面剖析当今我国传媒业商业模式的书籍。用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丁俊杰的话说:“阅读本书是一个愉快并且让人思考的过程。”在书中,除了自己专攻的电视媒体营销,孔炯还对平面媒体营销、网络媒体营销以及内容产品,渠道产品。逐一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创新性地提出了传媒的模式竞争论,对媒体经营的模式进行了研究和梳理,提出了独特的观点和方法。
摘要:作为20世纪50年代出生的所谓”老哥萨克”一代.何工的作品具有恢宏的历史叙事、近乎宗教信仰般的终极关怀和顽固的形而上学追问.仿佛”革命年代”遗存、冷冻然后被突然解禁的神话和预言碎片。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的信仰危机.是关于”全人类理想”的反思.它不仅颠覆了强大的乌托邦叙事.而且解构了毛泽东时代的集体主义和自我奉献的伦理。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受后现代思潮的影响,文化研究在中国异军突起,如何看待它对传统的、尤其是80年代标举审美与主体性的文学批评之渗透与侵蚀,至今依旧是批评界热议的话题之一。
摘要:钢琴踏板的使用在钢琴演奏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等同于演奏者的"第三只手"。踏板使用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演奏的音色、效果、色彩与风格。演奏者应充分了解踏板的意义,掌握好其正确的使用方法,从而更好地表现音乐作品原貌,展现音乐作品的风格、内涵等内容。本文将介绍钢琴踏板的运用,并对其正确使用方法提出建议。
地址:宁波市钱湖南路8号浙江万里学院(315100)
Tel:0574-88222222
招生:0574-88222065 88222066
Email:yzb@zw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