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郭沫若研究"
26 条 记 录,以下是11-20 订阅
视图:
排序:
关于《郭沫若创作得失论》的对话
收藏 引用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5年 第5期16卷 108-110页
作者:刘元树 
关于《郭沫若创作得失论》的对话刘元树问:在一些人对郭沫若这位曾经煊赫一时的人物不以为然的时候,你为什么还以郭沫若研究对象,继《沫若诗词选读》、《郭沫若散文的艺术美》之后,又出版了这本《郭沫若创作得失论》(四川文艺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对“非郭沫若”认识装置的反思
收藏 引用
《文艺理论与批评》2017年 第5期 69-77页
作者:李斌中国社会科学院郭沫若纪念馆 
80年代以来,尽管还有相当一部分学者坚持郭沫若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无可讳言,在文史领域,郭沫若研究已经成为相当冷门的专业。在文学史专业中,郭沫若研究不仅不能跟鲁迅研究相比,也无法跟周作人、沈从文研究相比;在史学史和近代...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郭沫若从泛神论到新浪漫主义
收藏 引用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 第1期9卷 33-39页
作者:王世德四川大学中文系 
郭沫若自己多次说,他早期接受了斯宾诺莎的泛神论思想,并认为他以前喜欢的庄子、伽比尔和后来喜欢的雪莱、歌德等人都是泛神论者。在郭沫若研究中,“泛神论”引起了大家的重视。近年来,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又有了很多进展。有些研究者指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戏里戏外:郭沫若与老舍戏剧艺术创作及交往展”暨学术研讨会综述
收藏 引用
郭沫若学刊》2016年 第4期 75-76页
作者:张勇中国社会科学院郭沫若纪念馆北京100009 
为深化郭沫若与老舍戏剧创作的比较研究,并缅怀郭沫若与老舍的深厚友谊,由老舍纪念馆、郭沫若纪念馆、中国老舍研究会、中国郭沫若研究会举办的“戏里戏外:郭沫若与老舍戏剧艺术创作及交往展”暨学术研讨会,于2016年7月27日至29日...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郭沫若的“行为艺术”:骨灰撒到大寨肥田
收藏 引用
《粤海风》2008年 第5期 43-46页
作者:税海模 
1978年6月,一代文豪郭沫若逝世。病危中他留下"革命"遗言,把骨灰撒到大寨虎头山下肥田。因为,大寨是毛主席树立的"农业学大寨"的红旗。可是,世事难料。仅仅几个月之后,形势便发生戏剧性变化。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消解:郭沫若的文化宿命
收藏 引用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 第1期 80-83页
作者:章亚昕 
郭沫若现象不同于何其芳后期现象,他们都经历了诗意的流失过程,但何其芳的失足在于顺应政治抒情传统,而郭沫若则是这一传统的建构者。换句话说,何其芳在向传统认同时丢掉了自我的主体性,郭沫若则在为新文学奠基的同时,进行着艺术个性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读王光东《关于“浪漫”的沉思》
收藏 引用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2年 第4期 281-286页
作者:宋益乔 
光东从事郭沫若前期文艺美学的研究时日已久,所以,他今日推出这样一本书,我并不以为奇,但仍然感到由衷的喜悦。我是曾亲眼看到过他对郭沫若研究的那份痴心的!蓄之既久,发而为文,必然会加倍的精采。——我是这样估量这本书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郭沫若与先锋派文学理论
收藏 引用
郭沫若学刊》1991年 第2期 13-15页
作者:波妮.麦杜戈尔 晨雨 
在二十年代,不仅当时的西方文学在中国拥有读者,得以译介,甚至它最新进的、尝试性的形式也得到有益的探讨。关于欧洲先锋派文学的报道,1921年起就出现在中国的刊物上,1922年到1923年,对这个运动的兴趣和关注达到高潮。在多数情况下,这...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创造社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收藏 引用
《文学评论》1991年 第5期 153-155页
作者:蔡震 
由中同郭沫若研究学会和郭沫若故居发起组织的创造社国际学术研讨会于1991年5月26日至30日在京举行。50位中外学者围绕“创造社在‘五四’新文化大潮中的建树”和“创造社作家的创作风格与艺术个性”的中心议题展开了热烈的学术讨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得失之间的“戏”——郭沫若历史剧戏剧本体的再探讨
收藏 引用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3年 第6期38卷 77-80页
作者:魏建 
一在80年代初中期,郭沫若历史剧研究曾是郭沫若研究中成就最为辉煌的一个部门。此后,这一部门很少再有突破性的成果出现。相比之下,这些年来郭沫若诗歌研究没有“原地踏步”。在这个领域从学术观点到研究视角的不断刷新,很大程度上来自...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