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酯类"
9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对称烷基咪唑离子液体单滴微萃取–气质联用测定天然香料中酯类成分
收藏 引用
《化学学报》2012年 第15期70卷 1625-1630页
作者:李明 李在均 李观燕 陈琳洁 王丽娜 姜翠翠 李路路 张壮太江南大学食品胶体与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无锡214122 江南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无锡214122 
设计合成3种新型对称1,3-二正烷基咪唑六氟磷酸盐离子液体([DCn-IM][PF6],n=4,5,8).研究发现,离子液体热稳定性好,其憎水性和黏度随烷基碳原子数的增加而增加,但密度和极性却逐渐降低.以离子液体为顶空单滴萃取剂,分别考察了不同离子液...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离子液体中脂肪酶催化酯类合成研究进展
收藏 引用
《中国油脂》2016年 第10期41卷 39-43页
作者:吕松泰 邹孝强 钱海峰 金青哲 王兴国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江苏无锡214122 
离子液体与传统的有机溶剂相比,常温下呈液态,饱和蒸气压小,是一种可调节、可设计的溶剂,并且能够提高脂肪酶的活性与稳定性,已经在酶促酯类合成中有广泛的应用。通过改变不同阴阳离子的自由组合,会使其产生不同的溶剂性质。这些溶剂性...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吉化研制成功亚磷酸酯类抗氧剂
收藏 引用
《精细与专用化学品》1996年 第15期4卷 7-8页
作者:陈守堂 
吉化公司研究院研制成功的亚磷酸酯类抗氧剂——三(壬基苯基)亚磷酸酯技术成果,近日已通过技术鉴定。该院在科学试验的基础上已完成了百吨级基础设计。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两种荒氨酸酯类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摩擦学性能研究
收藏 引用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 第4期22卷 14-17,20页
作者:母小明洛阳理工学院环境工程与化学系河南洛阳471023 
通过分子设计,向荒氨酸结构中引入酯类官能团,成功制备了两种新型荒氨酸酯类衍生物,并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对其摩擦学行为初步考察发现,此化合物在多元醇酯中展现了一定的抗磨性能,且减摩性能优于ZDDP。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沙蟾毒精酯类衍生物的合成和抗肿瘤活性研究
收藏 引用
《药学实践杂志》2021年 第1期39卷 35-37,57页
作者:罗川 马建江 缪震元 吴岳林安徽华润金蟾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安徽淮北235000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上海201418 海军军医大学药学院上海200433 
目的基于活性天然产物沙蟾毒精骨架设计3-酯类衍生物,并测试其抗肿瘤活性。方法通过缩合剂催化下将酸和沙蟾毒精进行酯化反应,得到3-酯类沙蟾毒精衍生物,采用Cell Titer法测试体外抗肿瘤活性。结果3-沙蟾毒精酯类衍生物对所有的肿瘤细...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氢化松香酯类系列产品通过鉴定
收藏 引用
《造纸信息》1996年 第1期 17-17页
作者:蒋忠道 
据林产化工资料报导,由湖南省株洲林化厂和中国林科院林产化工所共同承担的“氢化松香酯类产品生产技术推广”项目,已通过湖南省林业部鉴定。该项目被列为林业部90年100项重点推广项目。后又被列为国家科委90年国家星火计划项目。专家认...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酸酯碱成分结合指纹图谱优选盐黄柏炮制工艺
收藏 引用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19年 第3期31卷 482-488页
作者:程中琴 刘小妹 施崇精 王姗姗 盛蓉 袁强华 宋英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成都610075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成都610072 
通过测定三大类成分含量,结合盐黄柏指纹图谱优选盐黄柏炮制工艺。采用HLPC-DAD法测定盐黄柏中6种生物碱以及2种酸类、1种内酯,共9种,3大类成分含量。以AHP法确定各指标成分权重,综合评分结合指纹图谱,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设计实验,定性定...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缓释型聚羧酸减水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收藏 引用
《新型建筑材料》2018年 第4期45卷 108-111页
作者:陈东庆 温丽瑗 陈小平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广东茂名525000 
以异戊烯基聚氧乙烯醚(TPEG-2400)、丙烯酸羟乙酯(HEA)和反丁烯二酸(FA)为共聚单体,以抗坏血酸-双氧水为自由基引发体系以三巯基丙酸(3-MPA)为分子质量调节剂,合成了一种三元共聚缓释型聚羧酸减水剂。通过水泥净浆经时流动度研究其缓释...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西南菌种站部分酿酒增香酵母产酯性能初探
收藏 引用
《四川食品与发酵》2007年 第3期43卷 1-3页
作者:张晓娟 宋萍 周光燕 王柱 冯霞四川省食品发酵工业研究设计院西南菌种站成都温江611130 
酯类是白酒中的主要香气成分,本文主要介绍西南菌种站保存的部分酿酒增香酵母在不同发酵培养条件下的产酯能力。试验对7株产酯酵母进行3种培养基、3种培养时间的多配方处理发酵,采用皂化法测定总酯。实验结果表明,菌株SICC 2.644与SICC2...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