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题名(书名、题名),A=作者(责任者),K=主题词,P=出版物名称,PU=出版社名称,O=机构(作者单位、学位授予单位、专利申请人),L=中图分类号,C=学科分类号,U=全部字段,Y=年(出版发行年、学位年度、标准发布年)
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范例一:(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AND Y=1982-2016
范例二:P=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K=Visual AND Y=2011-2016
摘要:以南京长江第三大桥为例研究了大跨度斜拉桥钢塔施工阶段所需的制振目标及制振措施.参考相关资料确立了主塔制振所需的制振目标,并依据风洞试验结果建立制振器的设计目标值.根据该桥的固有频率范围和实际安装空间等条件选择了合理的制振方案,分别采用调谐质量阻尼器(TMD)和调谐液体阻尼器(TLD)完成不同施工状态和风速时对涡激振动的制振,进而进行了制振器的参数优化和装置设计.对制振器参数完成了敏感性分析,最终确认了使用环境下制振器对钢塔的不同施工阶段制振时的制振效果和鲁棒性能.
摘要:以南京长江第三大桥为例,进行了斜拉桥钢塔施工阶段的动力特性测试和振动控制.通过环境振动、人力激振和调谐质量阻尼器(TMD)激振的方式测试了代表性施工状态时,钢塔和塔吊结构体系的模态振型、频率和阻尼,结果表明,施工阶段南京三桥钢塔无控阻尼值高于国外(日本)同等规模钢塔阻尼平均值.依据实测的结构动力特性设计了TMD和调谐液体阻尼器(TLD)参数并实现了现场参数调节.为评价制振效果,分别对TMD和TLD工作与非工作状态(无控)时的结构阻尼进行了测试分析,表明安装TMD和TLD提高了结构的阻尼,具有良好的制振效果且满足设计的要求.
摘要:针对高层建筑楼顶钢塔的风振效应开展研究,采用线性滤波法模拟了结构的脉动风荷载时程,探讨了主体结构、楼顶钢塔及二者整体工作三种情况的动力特性,分析了脉动风速谱、频率比、楼顶钢塔高度和跨度等6种不同参数对结构顺风向风振动力性能的影响,并对比分析了线性和非线性粘滞阻尼器及粘弹性阻尼器三种速度相关型阻尼器对结构楼顶钢塔风振效应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结构楼顶钢塔设计时应避开主体结构的前三阶自振频率,以降低鞭梢效应;风荷载作用下楼顶钢塔的风振响应远大于主体结构,随基本风压和钢塔高度的增大而增大,但随钢塔跨度的增大而减小;阻尼器可有效衰减楼顶钢塔的风振响应,粘滞阻尼器对楼顶钢塔风振响应的减振效果优于粘弹性阻尼器,而非线性粘滞阻尼器的减振效果又优于线性粘滞阻尼器。
摘要:利用计算传热学软件Fluent,在自然通风状态下,对国内首个2×660 MW机组钢结构外覆铝板冷却塔间接空冷散热器的流动和换热性能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和研究.考核工况下,水平加强环对散热器换热量和钢塔通风量的影响约占设计值的2.7%;铝板换热量约占机组排热量的0.6%;随着环境风速的增大,钢塔抽力逐渐降低;当环境风速高于10m/s时,出现塔内热空气流出冷却柱的现象;当环境风速高于20m/s时,塔内出现"穿堂风",间冷散热器的换热量和钢塔通风量明显增加;当环境风速低于12m/s时,随着环境风速的增大,间冷散热器的换热量和钢塔通风量逐渐降低;当环境风速高于12m/s时,随着环境风速增加,间冷换热量和钢塔通风量呈增大趋势.
摘要:利用ANSYS FLUENT软件,在自然通风状态下,对某2×660MW机组钢结构外覆铝板塔和钢筋混凝土塔及间接空冷散热器的流动和换热性能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和研究。以间冷系统设计工况为基准,钢塔通风量高于混凝土塔约2.82%;钢塔抽力高于混凝土塔约3.92%;钢塔间冷散热器换热量高于混凝土塔约2.73%。间冷塔模拟整体阻力略小于阻力叠加得到的设计总阻力。考核工况不同环境风速下,钢塔通风量和散热器换热量均高于混凝土塔;间冷塔通风量、散热器换热量和抽力的变化趋势不完全一致。低风速下,间冷塔的透风率为0。10m/s^20 m/s环境风速下,间冷塔的透风率为1.44%~11.64%。当环境风速高于18m/s时,塔内将出现明显的“穿堂风”现象。
摘要:本文以泰州大桥钢塔为研究对象,采用火灾危险程度评估模拟手段,通过数值分析不同火源功率和距火源距离下钢塔受火的影响程度,并从时间、空间维度提出可供施救的最长时间及钢塔火灾安全范围等关键参量,为泰州大桥等同类桥梁钢塔火灾防治提供有力的基础数据支撑。
摘要:土耳其伊兹米特海湾大桥主桥为(566+1 550+566)m三跨连续悬索桥,主梁采用扁平钢箱梁,桥塔为高236.4m的钢塔,2个塔柱各划分22个节段架设施工。针对钢塔施工阶段及成桥状态较易发生较大的风致振动问题,通过调研不同的桥塔抑振系统,结合该桥桥塔施工方案,开展了钢塔施工阶段和成桥状态的风洞试验,确定抑振系统需要提供的附加阻尼值,设计了一套AMD阻尼器作为该桥风致振动控制阻尼装置。全桥共使用8个AMD阻尼器(塔柱中4个,横梁上4个),单个阻尼器主体部分长3.864m、宽1.6m、高1.35m、重15t。设计的抑振系统同时可以保证钢塔在施工阶段和成桥状态结构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摘要:国家对《高耸结构设计规范》进行了修编,规范的修编使钢塔设计更为合理、方便。本文根据规范修编改动的部分内容,通过实例计算比较钢塔按新、旧规范计算的差异,分析规范修编对钢塔内力、位移以及基底作用力的影响。文章还针对规范修编在基本风压定义上的修改,对全国31个省市241个地区的30年一遇、50年一遇和100年一遇的基本风压按全国各地人口数进行加权统计分析,得出结论。
摘要:传统的钢塔-悬臂安装方式下悬臂伸出长度较短,常出现水位计脱流现象,导致水位观测资料不连续。为减少脱流,多数情况下将钢塔基础建在河里,但水下施工会导致工程造价升高。钢塔—回转臂结构更合理,可显著增大悬臂长度,有效减少水位计脱流现象,既可保证水位观测的连续性,又可提高设备检修的方便与安全性,还能降低建设投资。实践应用表明,钢塔-回转臂结构是目前气介式水位计较为理想的安装方式。
摘要:本文以洛阳某高层建筑为工程背景,探讨了安装非线性粘滞流体阻尼器对其顶部钢塔风振响应的振动控制。按照随机振动理论,仿真得到了作用在结构上的人造脉动风压时程样本曲线,并利用时程样本进行了安置了粘滞流体阻尼器的结构的风振控制分析;对粘滞流体阻尼器进行了相关检测。研究结果表明,工程用粘滞流体阻尼器性能稳定,可以有效降低结构的风振响应。
地址:宁波市钱湖南路8号浙江万里学院(315100)
Tel:0574-88222222
招生:0574-88222065 88222066
Email:yzb@zw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