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银纽丝"
13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从《聊斋俚曲》中“银纽丝”小曲看明清民歌艺术的发展
收藏 引用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 第3期26卷 9-12页
作者:崔蕴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北京100875 
《聊斋俚曲》是蒲松龄向民歌学习而创作的文艺作品 ,富有地域特色及民间气息。本文分析了俚曲中的一曲———“银纽丝”的渊源及其在明清时期的流传情况 ,并进而划分出它发展演变的三个阶段 ,即文人的热情模仿阶段、《聊斋俚曲》的生动...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聊斋俚曲曲牌〔银纽丝〕的形态研究
收藏 引用
《蒲松龄研究》1996年 第2期 108-113页
作者:陈玉琛 
聊斋俚曲曲牌〔银纽丝〕的形态研究陈玉琛一、在我们的民族音乐艺术中,大凡一个曲牌,都有一个或几个起主导作用的曲牌,它们的艺术特点往往可以代表这一曲种的艺术特色。因此,我们在认识这一曲种时,不妨可以从其主要曲牌入手。研究...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从【诗篇】转【银纽丝】看马骐先生的演唱艺术
收藏 引用
《东方艺术》2019年 第6期 98-102页
作者:杨冬林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 
河南曲剧的唱腔体制属于曲牌连缀体,但准确地说,应该属于小曲体和上下句体。〔1〕一个戏中的唱段,其唱腔音乐可以是一个曲调反复若干遍,也可以是几个曲调组合在一起。经过演员们长期的舞台实践,逐渐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曲调组合方式,例如...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蒲松龄俚曲曲牌“银纽丝”的音乐特色
收藏 引用
《中国校外教育》2009年 第S4期 29-29,46页
作者:李群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蒲松龄是清代著名的文学家、俚曲艺术家。他利用当时当地流行的时调俗曲,以曲牌连缀的形式,采用白话口语和淄川方言写作的十五种俚曲,是他对音乐和俗文学的又一重大贡献。本文通过对曲牌"银纽丝"的曲式结构及创作手法的分析,...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花灯曲牌金的结构布局及创腔
收藏 引用
《民族艺术研究》1988年 第3期1卷 23-28页
作者:杨友明 
一、[金]的源流[金]是我国古代民间歌曲的名称之一。清初蒲松龄的《俚曲·磨难曲》第十二回《闻唱思家》一段戏里,就有演唱[金]一曲的记载。俚曲《闻唱思家》是由五支民间小曲联缀而成的,它们是:玉娥郎——银纽丝——...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明清小曲的传播与云南花灯的形成
收藏 引用
《戏剧艺术》1989年 第3期 32-39页
作者:顾峰 
花灯是云南人民特别是农民喜闻乐见的剧种,属小调戏,也是民间歌舞小戏。自本世纪二十年代以来,就有人对它的历史渊源进行过寻根探源的研究,发表不少论著,提出很多精辟见解,这对花灯研究是大有进步的。但花灯剧是怎样产生的?是土生土长...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满族戏《铁血女真》表导演风格的探索
收藏 引用
《中国戏剧》1993年 第3期 41-,40页
作者:孙丽清 
一九六○年诞生于松花江边的满族新城戏是满族文化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先后上演的《红罗女》、《绣花女》、《皇帝出家》等剧目在少数民族戏曲百花园里争芳斗艳。一九九二年编演的大型历史故事剧《铁血女真》在文化部举办的北方片‘天下...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明清小曲散论
收藏 引用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95年 第Z2期 44-47,24页
作者:管谨义 
小曲,最早见于元末、明初.最初流行于村坊市镇,后进入城市,又经民间专业艺人的加工,逐渐在艺术上成熟起来.明、清时还没有现今“民歌”的名称.民歌过去的名称谓“山歌”.唐白居易诗中曾有“岂无山歌与村笛”之句,可见“山歌”之名称唐...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从俚曲音乐的曲式结构感情色彩析它的艺术特色
收藏 引用
《蒲松龄研究》1996年 第2期 114-118页
作者:唐宁 唐艺 
从俚曲音乐的曲式结构感情色彩析它的艺术特色唐宁,唐艺聊斋俚曲是清代著名作家蒲松龄创作的一种有故事情节,有矛盾冲突,通俗而生动的说唱文学;它采用的是民歌曲牌联唱的形式。共有《姑妇曲》、《慈悲曲》、《寒森曲》、《磨难曲》...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陕西曲艺音乐的艺术特色(二)
收藏 引用
《音乐天地》1997年 第2期 31-33页
作者:原作哲 
陕西曲子里的《凤阳歌》曲牌,大多为四句体,基本保持了原曲牌的结构与落音规律,但也有例外而为两句体或三句体者,它多以曲牌前两句发展变化而成。例如:户县曲子中的《凤阳调》就是如此,由于它在旋律构成中运用了陕西的苦音音阶[5 6~↓7 ...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