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题名(书名、题名),A=作者(责任者),K=主题词,P=出版物名称,PU=出版社名称,O=机构(作者单位、学位授予单位、专利申请人),L=中图分类号,C=学科分类号,U=全部字段,Y=年(出版发行年、学位年度、标准发布年)
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范例一:(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AND Y=1982-2016
范例二:P=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K=Visual AND Y=2011-2016
摘要:随着岩体工程规模的不断扩大和赋存环境的日趋复杂,岩石节理剪切滑移引起锚杆破断的现象日益突出。认清锚固节理的剪切特性及其抗剪机制对于岩体工程稳定性控制设计至关重要。通过开展锚固节理剪切试验与数值模拟,系统研究全锚和端锚2种方式对岩石节理宏细观剪切特性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表明:全锚方式下锚固剂的存在会使锚杆迅速发挥其“销钉作用”,而端锚方式下在剪切位移超过钻孔与锚杆间的间隙后锚杆才开始发挥作用;在锚杆破断前,全锚方式相对于端锚方式的峰值剪切应力和破断剪切应力更大;相同剪切位移下相对于端锚,全锚条件下锚固节理的裂纹数量更多;全锚方式下裂纹集中在锚杆附近,尤其是锚杆与节理相交处,端锚方式下裂纹分布较为分散,在端头锚固处、锚杆与节理相交处以及垫片处均有分布;相同剪切位移条件下,全锚锚杆的剪切应力远大于端锚锚杆,但其轴向应力因受到锚固剂限制主要集中在节理面附近;端锚方式下锚杆轴向应力被充分调动,传递至垫片处后可有效增大节理的法向应力;端锚锚杆和全锚锚杆的变形范围均不断增大,但端锚锚杆的变形范围显著大于全锚锚杆。
摘要:中国工程界对预应力混凝土T梁负弯矩钢束的锚固方式认识尚不统一,通用图设计成果有较大差异,在学习和总结国内外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T梁负弯矩钢束锚固方式设计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实际工程进行调研考察,对比出桥面上浅埋、深埋和桥面下齿板锚固负弯矩钢束的优缺点,确定了标准化设计负弯矩采用桥面下设齿板的锚固方式,并优化齿板钢筋布置,以期达到采用适宜的结构构造形式来保证桥梁后期耐久性能的目的。
摘要:煤巷采用树脂锚杆支护及锚固方式浅析煤炭部北京设计研究院谢友泉多做煤巷少做岩巷是矿井开拓部署改革的重点之一。近几年,矿井井巷工程量中煤巷所占比重大大提高,取得了显著效益。这主要是基于煤巷综合机械化掘进设备有了长足发展,特别是新型巷道支护材料和支护技术有...
摘要:预应力碳纤维布加固混凝土结构技术是一种加固效果明显、应用前景广阔的加固技术,在这项技术中对锚固方式的研究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通过对两组试件共7根混凝土梁布置不同的U形箍加载试验,详细分析了不同U形箍布置的锚固效果,提出了预应力碳纤维布加固技术中U形箍的布置原则,对此项技术的设计及施工有指导意义。
摘要:施加在锚索上的荷载可由锚固段的顶端向下(拉力型)或由下向上(压力型)传递,这取决于锚索在锚固段内的锚固方式。通过试验,比较了传统的拉力型及压力型两种锚固方式,并提出一种新的介于二者之间的锚固方式,称为复合型。其目的是使锚固段上的应力分布趋于均匀,避免或减少灌浆体的拉伸裂缝,从而增加锚固效果及防腐系统的可靠性。同时,对岩锚锚固体系提出设计建议,以提高预应力锚索的锚固性能并尽可能方便施工,降低成本。
摘要:以上海市公安局卢湾分局楼顶加设钢塔为研究对象,介绍了楼顶钢塔的设计方法。通过分析高层建筑上的钢塔在风荷载和地震作用下与下部结构的共同作用,说明在设计钢塔时必须考虑高层建筑对钢塔的影响,并提出一种新型的便于工程应用的钢塔与混凝土高层建筑的锚固方式,可供高层楼顶钢塔设计时参考。
摘要:以振型分解反应谱法为基础,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楼顶钢塔锚固形式——附着式,通过理论分析,研究其可行性和适用范围,以工程实例为背景,验证了附着式楼顶钢塔的适用性,供工程设计时参考。
摘要:悬索跨越是油气长输管道跨越河流最常用的形式之一,锚固系统作为悬索跨越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承受主缆拉力,目前常用的形式有重力式锚固墩和隧道锚两种。本文针对特殊地质地形下的悬索跨越提出了一种新的锚固方式,即预应力锚索-锚固体-桩基础方式,这种锚固方式通过锚固体将主缆拉力传至预应力锚索,然后传至下伏基岩,桩基础则承受锚固体重力,从而避免了大规模开挖岸坡或长距离开挖锚固隧道,为锚固系统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对预应力锚索作用下锚固体和土体的相互作用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锚固体前端下缘应力值较大,土体应力较小,最大应力出现在锚固区,因此锚固区必须位于稳定的基岩上。
摘要:近年来,碳纤维板在桥梁加固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为了提高碳纤维板的加固效率,本文在总结施工工艺的基础上,利用自己研发的一套CFRP板锚固装置,对4根CFRP板加固混凝土梁进行了抗弯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加固后的混凝土梁开裂荷载略有提高但不显著,而屈服荷载和极限荷载却有30%的提高幅度;U型箍式、钢板压条式、内嵌式锚固方式在抑制钢筋受拉区和混凝土受压区应变的增长、提高CFRP板强度利用率、减小裂缝间距方面依次增强但加固梁的延性都不同程度降低;加固梁在提高后期刚度方面效果显著.
摘要:以巷道围岩的一个单元为研究对象,通过研制成套的相似材料和加载模具,对边长200 mm的立方体试样进行压缩试验,研究块体尺寸和锚固方式对块状岩体力学行为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块体尺寸越大,锚杆与岩体的黏结性能越强,可以更好地发挥锚杆的支护作用,随着层理面间距的增大,岩体峰值强度和弹性模量均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与端锚相比,加长锚和全锚更能提高锚杆与破裂岩体的黏结能力,抑制脱锚现象的发生,增加支护效果,随着锚固长度的增大,岩体峰值强度和弹性模量均逐渐增大。研究成果可为煤矿巷道破裂围岩的锚杆支护设计和失稳破坏预警预测提供理论依据。
地址:宁波市钱湖南路8号浙江万里学院(315100)
Tel:0574-88222222
招生:0574-88222065 88222066
Email:yzb@zw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