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间性思维"
11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跨文化艺术影响研究中的间性思维——以中华艺术对西方创作界的影响为例
收藏 引用
《江西社会科学》2022年 第2期42卷 166-173,208页
作者:王才勇复旦大学中文系上海200433 
中华艺术自17世纪始对西方艺术创作产生了有案可稽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对于这段影响史的存在虽然无人否认,但是,西方和中国研究界对之都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原因在于:相关话语只是停留于现象描述,没有真正深入跨文化艺术互鉴的实际语...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间性思维下的多媒体协作产品展示设计研究
收藏 引用
《艺术科技》2022年 第21期35卷 146-148页
作者:李奇芯 张文莉江苏大学江苏镇江212013 
文章提出多媒体协作产品展示概念,在间性思维指导下,从世界、文本和主体三方面探究多媒体协作形式,并根据产品特和用户需求,提出多媒介协作儿童安全座椅展示设计策略,从场景营造、信息传递等方面进行改良设计,促进用户接...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中外合拍纪录片中的间性思维
收藏 引用
《中国电视》2021年 第6期 94-97页
作者:位迎苏河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随着文化日益多元化,中外合拍纪录片成了记录各国发展、记录历史乃至整个人类文明的重要艺术表达方式。从当下中外合拍纪录片的发展趋向不难看出,文化的主体逐渐走向文化,合拍作品不断缩小文化的异质、淡化主体,更通过尊重、...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间性思维视野中的实验艺术创作教学实践研究
收藏 引用
《中州大学学报》2018年 第3期35卷 108-116页
作者:程原 李荣涛 张朝阳 张秀娟 陈婷 景雪竹 林启北集美大学美术学院厦门361021 集美大学诚毅学院厦门361021 
就美术教育现实的主要矛盾而言,所有问题,一定意义上都与认知局限所造成的思维与智识局限相关。所谓"间性思维",实际上就是超越既有范式与窠臼,从跨域、跨界、跨学科的高度,获得一种学科互涉、学科的普遍联系视野以及更...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众创”时代实验艺术创作教学间性思维研究
收藏 引用
《中州大学学报》2018年 第2期35卷 91-95页
作者:程原 李荣涛 张朝阳 洪琦 景雪竹 武雅楠 林起北集美大学美术学院厦门361021 集美大学诚毅学院厦门361021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从间性思维角度对实验艺术创作教学展开研究,既是历史与逻辑双向支持的结果,同时也为创新型美术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一方面其超画种、跨学科的意义联接,构建了一个全新的美...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华人题材纪录片的间性思维与共情叙事
收藏 引用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4年 第2期22卷 57-62页
作者:李勇强 王晶晶浙江师范大学艺术学院金华321004 浙江师范大学金华321004 
相较于其他传播中华文化的文本,华人题材纪录片的内容多是聚焦海外华人于异域工作生活以及与他国民众的交流与融合,其选材具备跨文化属。纪录片创作主体采用客观、平视的态度是一种间性思维,在呈现人们相互尊重与有效交流的样态中促...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裸之情境——人文视野下上海美专人体教学背景之历史考察
收藏 引用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09年 第6期 20-32页
作者:陈世强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江苏南京210013 
人体艺术是新美术运动的一个显著符号,也是中国视觉艺术现代转型的重要标志。20世纪20年代,上海美专导引新美术潮流的"人体艺术",其历史情境、艺术理念、创作图像、叙事文本等,至今已演绎成为"模特儿文化",具有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多媒体协作产品展示设计中的关系分析
收藏 引用
《艺术科技》2023年 第8期36卷 163-165页
作者:李奇芯 张文莉江苏大学艺术学院江苏镇江212013 
多媒体协作产品展示是数字媒介时代产品展示的主要形式,具有时空状态更加自由、信息展示更加全面、参与式展示更具沉浸感等优点,且更能体现出其特有的间性思维模式特点。间性思维破除了主客体之二元对立的思想认知,主张将主客体看成...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裸之情境——人文视野下上海美专人体教学背景之历史考察
收藏 引用
《艺术学研究(辑刊)》2010年 第3期 184-215页
作者:深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 
人体艺术是新美术运动的一个显著符号,也是中国视觉艺术现代转型的重要标志。20世纪上半叶,上海美专人体教学在东西风云际会中萌生,究其演化之动因,则是中西人体艺术有着各自的文化渊源,是两种文化主体在特定历史情境的反响与关注。1...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主体教育”理念在高校课堂的运用
收藏 引用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8年 第5期30卷 27-29页
作者:王军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 
主体教育,是基于哲学主体思想所进行的一种师生的交互关系教育活动。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的关系不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而是互为主体的关系,教师是学生的主体,反之,学生亦是教师的主体,且主体之相互交流、相...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