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阶级"
111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乡愁无根:战后英国设计中的“阶级”与“去阶级
收藏 引用
《装饰》2014年 第11期 28-32页
作者:汪燕翎四川大学艺术学院 
两次世界大战是英国历史的分水岭,建立在明确阶级分层基础上的旧文化体系被逐渐消解,在战后消费社会形成的过程中,大众文化和各种亚文化占据了重要位置,并成为英国设计复兴的新动力。本文讨论英国战后设计脉络中依然隐含的阶级意识,并...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可见的顶层和不可见的家——房地产广告中的阶级和现代性
收藏 引用
《新闻大学》2006年 第4期 107-112页
作者:王颖曜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北京100871 
本文通过对房地产广告的文本分析,并结合房地产业内杂志的解释,揭示房地产广告如何毫无遮蔽地指认着中国的顶层,并借用西方文化、社区、家和自然的符号,为这个毫宅阶层制造着起源和传承的合法性。这场制造顶层的居住运动中,还为富人提...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20世纪20年代中国电影的现代传播与阶级消费
收藏 引用
《当代电影》2017年 第8期 148-150页
作者:魏晨捷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510006 
20世纪20年代,看电影作为一种时髦的消遣行为,逐渐成为城市文化消费的主流之一。围绕电影的消费和文化活动,都是城市文化中最具现代性的消费景观。特别是20年代各种电影广告与明星画报的空间传播,直接装点着城市空间,刺激受众的视...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阶级的形象——T.J.克拉克谈法国1848年街垒艺术
收藏 引用
《新美术》2011年 第6期32卷 70-77页
作者:张茜阎良区委常委 
E.H.卡尔[***]曾经写到:“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像革命一样在历史中引起这样的兴趣。战争,并不只是满怀感伤的痛苦记忆,也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有力臂膀,更是研究这段历史事实的一手资料。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艺术、技术和阶级——布莱希特与本雅明关于《作为生产者的作者》的论争
收藏 引用
《学术研究》2016年 第4期4卷 160-164页
作者:罗京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布莱希特和本雅明曾围绕《作为生产者的作者》的核心———"艺术、技术和阶级"展开讨论。本雅明《作为生产者的作者》是对布莱希特戏剧实践和理论的强有力的支持和理解,但布莱希特在艺术形式、技术和阶级等论述方面有略微不...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现代电影与有产阶级》:鲁迅的翻译策略与中国左翼电影运动的发生
收藏 引用
《鲁迅研究月刊》2011年 第4期 28-33页
作者:岳凯华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410006 
中国电影运动的发生始终受到域外电影思潮的深刻影响,但对这一现象的分析较之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学研究则显得相当薄弱,其中的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但与中国电影艺术形式本身就是“舶来品”、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我叫刘跃进》:商业化的阶级表达
收藏 引用
《电影艺术》2008年 第3期 55-57页
作者:胡谱忠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影视文学系副教授 
大城市中的农民工形象,在电影中出现,并且成为主角,这样的安排,似乎已经预先奠定了一种新鲜的意识形态旨趣。片名中的“我”字,又似乎要建立起给农民工以主体地位的叙事口吻。但是,纵观全片,这种主体的所有意识形态基础并没有坚...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国家·阶级·和谐社会--重读马克思国家学说
收藏 引用
《学术研究》2011年 第12期 19-25页
作者:欧阳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北京100732 
重读马克思,可以看到,与列宁国家学说不同,马克思国家学说的深层次本质是新社会观。马克思以充分认识到社会决定国家作为起点,而在终点上通过主张国家将会消亡,他最终推崇的是社会的本源意义。对于马克思来说,终点意义上的社会有别于最...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民族的·阶级的·文学的——论杨逵《送报夫》的思想和艺术
收藏 引用
《华文文学》2020年 第4期 29-38页
作者:张钰南京财经大学新闻学院 
《送报夫》是杨逵在台湾日据时期的成名作及代表作,其独特之处在于对"日本经验"和"台湾经验"的双重书写、所具有的"民族意识"与"阶级意识"的双重思想。但一直以来,对《送报夫》主旨思想的认识...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性别、种族、阶级与女性解放
收藏 引用
《社会科学研究》2010年 第5期 100-106页
作者:王虹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 
女性主义问题并不局限于女性群体的范围内,事实上,女性主义和女性群体本身常常被种族和阶级这两个根本性的社会等级制度所持续地分裂/分化着,如何团结更多的力量,将被分化/分裂的女性力量结合起来,这就涉及到如何对待和穿越与性别制度(...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