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阶级意识"
35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伟大的瞬间”与“可辨识的当下”——批判理论重建艺术时间整体性的两条路径
收藏 引用
《文艺研究》2024年 第2期 19-31页
作者:熊海洋东南大学艺术学院 
现代性的展开导致时间的整体性结构瓦解为时间的纯形式和时间的质料性内容。批判理论以总体性方法为中心,主要通过两条路径恢复时间的整体性:一条以卢卡奇为代表,力求为时间的质料性内容赋形,从而在艺术中形成以悲剧为代表的赋形的“伟...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卢卡奇的总体性范畴与历史主动性方法论建构
收藏 引用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 第3期 129-135页
作者:贾丽艳 欧阳谦中华女子学院文化传播与艺术学院北京100101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北京100872 
卢卡奇从“总体性范畴”出发对于历史主动性方法论的理论建构,有着其现实而又深刻的思想动机,就是为了克服庸俗马克思主义及其经济决定论对于历史发展规律的还原论解读,由此来反思社会革命带来的问题,最终用历史辩证法的思想逻辑来解释...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现实主义·阶级意识·当代指涉:《维拉·德雷克》
收藏 引用
《当代电影》2006年 第1期 145-149页
作者:黄灵 沙丹<申江影视>杂志社编辑200040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生部2004级硕士研究生100088 
迈克·李是当代英国电影界最具个性的导演之一,而个性彰显的后果往往意味着评论界的毁誉参半.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乡村传统伦理与阶级意识的博弈--论柳青的中篇小说《狠透铁》
收藏 引用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 第1期46卷 47-53页
作者:仵埂西安音乐学院艺术学研究室陕西西安710061 中国文艺评论(西北大学)基地陕西西安710069 
柳青的《狠透铁》,写出了初级社向高级社转变中,新社会形态与传统乡村伦理之间的不融合性。描写了以王以信为代表的上中农与以"狠透铁"为代表的底层贫民的对抗。儒家的社会秩序安排,以一种变异的方式,改变和融合新制度,并将...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中国古典小说的阶级意识——从《水浒传》取材谈起
收藏 引用
《天津社会科学》1993年 第2期 62-67页
作者:王齐洲湖北荆州师范专科学校 
建国后的中国古典小说研究一直十分关注作品的阶级意识,以为一切优秀作品无不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古典小说研究工作者的任务就是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对作品的主题、人物、思想艺术成就作出评价。根据这一基本认识,...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古典精神与哥特传奇——瓦格纳1850年前后文论中的二元性音乐戏剧观及其民族意识阶级意识
收藏 引用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3年 第2期 15-30,106页
作者:伍维曦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上海200031 
作为19世纪德国浪漫主义文学艺术和音乐文化中最重要的理论家和实践家,瓦格纳的"音乐戏剧"理论却建立在以古希腊悲剧为模板的古典精神之上。"古典"和"浪漫"成为瓦格纳的艺术观中看似二元对立、实则水乳...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一种权威意识的引退——评新时期小说创作中阶级意识的消解
收藏 引用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 第3期4卷 111-115页
作者:周水涛武汉大学湖北武汉430074 
塑造具有多重属性的人物,模糊阶级分野,以非阶级意识淡化阶级斗争或阶级对立的绝对性、单纯性以及阶级斗争的绝对权威性,是作家们消解阶级意识的重要方式。从思想意识方面看,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新时期作家在一定的社会意识和社会...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物化、总体性与阶级意识——卢卡奇意识形态理论研究
收藏 引用
《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5年 第7期 7-12页
作者:张秀琴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 
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卢卡奇的意识形态理论对西方马克思主义乃至整个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界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认为,卢卡奇的意识形态理论可以归结为:意识形态理论的核心内容:物化与物化意识问题;意识形态理论的方法论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重析《历史与阶级意识》与列宁主义的关系
收藏 引用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7年 第6期11卷 86-95,108页
作者:马嘉鸿荷兰皇家与艺术科学院国际社会史研究所 
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1923)中所提出的诸多概念范畴,如阶级意识、总体性等等,极大地影响了后来的西方马克思主义。但西方马克思主义对此书思想源头的追溯及政治意义的理解,反倒使文本的原初意图模糊不清了。卢卡奇在《历史与阶...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阶级或阶层意识中的心理因素:公平感和态度倾向
收藏 引用
《社会学研究》2010年 第1期25卷 85-110页
作者:翁定军上海大学中国社会转型与社会组织研究中心 
本文按照"客观社会位置→公平感→态度倾向→阶级意识"这一思路探讨个体的公平感和态度倾向等心理因素在阶级阶层意识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在研究方法上,以聚类分析、因子分析等统计手段作为建立态度倾向等主观变量的工具,以多...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