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阿庆嫂"
12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沙家浜》不同版本中的“阿庆嫂”形象嬗变
收藏 引用
《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 第1期14卷 31-38页
作者:张文莉 耿维蔓燕山大学文法学院河北秦皇岛066004 
《沙家浜》作为大众耳熟能详的文艺作品,在不断改编与再度创作中,衍变出不同的版本。以往对《沙家浜》的研究集中于历史考证、文本对比、艺术评析等方面,对承载主题的人物特别是主要人物“阿庆嫂”及相关情节、活动的研讨较为匮乏。依...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激活传统 超越自我——我演“阿庆嫂”的启示
收藏 引用
《中国京剧》2022年 第4期 44-47页
作者:许翠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 
“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相逢开口笑,过后不思量。人一走,茶就凉,有什么周详不周详。”这段阿庆嫂的唱词充分体现了她的机智和沉稳,面对刁德一的猜疑,她从容应对,才有刁德一感慨的台词...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阿庆嫂”原型之一 我的外婆范惠琴
收藏 引用
《大江南北》2014年 第2期 29-29页
作者:金耀良 
外婆范惠琴生于1911年,卒于2003年,终年93岁。10年前,《现代快报》记者王深刚找到外婆准备深入采访时,她已躺在苏州某医院的病床上不省人事。这位记者在《走进"绝版阿庆嫂"最后时光》中写道:也许她老人家已经来到了茂密的芦苇...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阿庆嫂的形象塑造
收藏 引用
《戏剧文学》2003年 第8期 58-页
作者:祝克懿 
最近,诸多报刊都围绕着某文学杂志刊登的与京剧《沙家浜》同名小说的人物形象塑造展开讨论。文章的观点都一致批评小说作者把人物形象“阿庆嫂”描写成潘金莲类“风流成性、可以令人丧失理智”的女人,都认为其形象与京剧中大智大勇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再谈观赏性
收藏 引用
《剧本》2006年 第6期 33-35页
作者:刘云程 
很高兴读到李应该先生的(载2006年2期).正如应该先生所言,'‘观赏性’这一口号,已经深入到政府的文件中,领导的报告中,专家的文章中,作家的思想中'.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中国理论界有一个荒唐的'约定俗成',凡是载入政府文...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视听杂文二题
收藏 引用
《东方艺术》1994年 第4期 58-59页
作者:汪骥 
视听杂文二题文/汪骥性片也疯狂“夜沙龙”门口,瀑布究虹闪着,摇滚歌曲唱着,售票小姐嗲声嗲气在电声喇叭里吆吆喝喝:“美国灯光,菲律宾音响,镭射大屏幕,保证性感,老少咸宜呀……”大锣大鼓、浓妆艳抹的“艺术氛围”里,横杀出...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钟情于自己的乡土艺术——记著名甬剧演员曹定英
收藏 引用
《中国戏剧》1992年 第3期 35-37页
作者:蔡体良 
一方水土养一方艺,一曲乡音维系着万户千家的乡情。浙东之滨的宁波地方戏甬剧,就是绽开在这方土地上的奇花异葩;著名甬剧演员曹定英,就是这方土地上哺育、成长起来的艺术家。曹定英在甬剧舞台上,已耕耘了30多个春秋。自1959年至今,已创...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芦荡火种》的原创执笔者文牧
收藏 引用
《中国戏剧》2022年 第7期 59-62页
作者:沈鸿鑫上海艺术研究中心 
自从沪剧《芦荡火种》上演后,特别是被改编成京剧《沙家浜》之后,阿庆嫂、郭建光、胡传魁等都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常熟阳澄湖畔的横泾乡也因戏得名为沙家浜镇,现在成了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和旅游的胜地。可是,沪剧的原创执笔者却至今还...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京剧“样板戏”《沙家浜》音乐版本的变异(下)
收藏 引用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6年 第1期34卷 175-177页
作者:张嘉宁沈阳音乐学院 
四、第三、四版《沙家浜》剧本与音乐1967和1971版《沙家浜》,是在第二版《沙家浜》(1965年)基础上的细化。(一)1967版《沙家浜》1967版在修改中正处于"三突出"原则形成的萌芽期,虽受到"三突出"原则的影响,但对其影响较小,只是...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永不闭幕沙家浜
收藏 引用
《百姓》2004年 第11期 50-53页
作者:徐锋 石云飞本刊记者 
“朝霞映在阳澄湖上,芦花放,稻谷香,岸柳成行……”喜欢京剧的朋友一下子就会想起这是现代京剧《沙家浜》中的一段唱词。由沪剧《芦荡火种》改编而成的现代京剧《沙家浜》是几部现代样板戏中较有名的一部,在大唱革命样板戏的年代,《沙...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