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阿Q形象"
18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视图:
排序:
价值批评与阿q形象的跨学科、跨世纪、跨文化意义
收藏 引用
《鲁迅研究月刊》1995年 第2期 25-32页
作者:黄鸣奋 
价值批评与形象的跨学科、跨世纪、跨文化意义黄鸣奋Q作为艺术形象是高度成功的,这一点已为半个多世纪以来小说的流传与研究情况所证明。尽管如此,在如何看待Q的内涵、代表性与生命力等问题上仍存在许多分歧。本文试图依据...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阿q形象的教学设计
收藏 引用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教师版)》1997年 第10期 28-29页
作者:李德民大庆石油学院附中 
形象的教学设计□大庆石油学院附中李德民Q作为小说人物堪称是千古一绝的典型,人们对这个形象的分析也极尽各家之能事,无不淋漓尽致。但是,教师如何就这一人物形象进行全面而科学的教学设计,却很少有人道及。现将教授Q形...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阿q形象再审视
收藏 引用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 第1期 190-191页
作者:熊洁荆州职业技术学院湖北荆州434020 
鲁迅是个大画家,他用白描或细描的手法为我们描摹出许多典型的人物。其著名小说《q正传》刻画了旧时代中国人的人生,剖析了中国人的魂灵。其小说主人公q就是一个典型的落后农民代表,蕴含着深广的精神意义,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个不朽...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民族魂灵的自我拯救——也谈阿q形象的精神意义
收藏 引用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 第12期6卷 86-87页
作者:陈泓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江苏盐城224006 
鲁迅一生都在思考国民性问题。其著名小说《q正传》刻画了旧时代中国人的人生,剖析了中国人的魂灵。其小说主人公q就是一个典型的落后农民代表,蕴含着深广的精神意义,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个不朽的艺术典型。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从《q正传》看阿q形象的典型性
收藏 引用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 第2期1卷 93-95页
作者:张育花 李红慧江西农业大学人文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西南昌330045 
阿q形象不仅艺术地再现了中国辛亥革命时期贫穷落后、麻木不仁又缺乏起码觉悟意识民众的典型共性 ,而且深刻地体现了作者对改造国民劣根性的探索和思考。阿q形象是超时代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缺失和补偿——阿q形象的心理探源
收藏 引用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 第S2期34卷 127-130页
作者:刘智敏 
作为一个成功的文学典型,鲁迅《q正传》中的q包蕴着极其丰富的社会和文化内涵,这一点已为半个多世纪以来小说的流传与研究情况所证明。当我们观照q这一形象时,也确实多从社会文化及艺术本身的角度去发掘其价值。但是,如果我们能...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阿q形象归属问题辨析
收藏 引用
《甘肃教育》2019年 第18期 132-132页
作者:张继宏泾川县第三小学 
语文教学必然要提到鲁迅,提到鲁迅必然绕不开q这一艺术形象,但q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形象,界内尚存异议。为此,笔者对q形象归属问题进行探讨。对于q究竟是'农民'还是'市民'阶层的典型问题,笔者认为应结合《q...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鲁迅与象征主义——兼谈q是象征型艺术形象
收藏 引用
《学术研究》1999年 第10期 99-106页
作者:张硕城广东省社科联广东广州510050 
象征主义是鲁迅作品的一个明显的艺术倾向和风格,是鲁迅创作中的一个重要的审美原则和一种基本的艺术表现手法;Q 是个象征型艺术形象,是写实主义与象征主义完美结合的典型。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q正传》中含义空间的形成
收藏 引用
《鲁迅研究月刊》1992年 第3期 17-24页
作者:陈卫平 
1 《q正传》是一部不朽之作,除了对那特定时代的准确而深刻的表现,以及圆熟的艺术手法和独具一格的艺术风格之外,还在于阿q形象意义的广泛性。这种广泛性并非指启示性延伸性的联想式推理。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为了人类能够愉快地和自己的过去诀别——《q正传》喜剧性审美方式新探
收藏 引用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 第1期17卷 66-71页
作者:李俊国 
文章认为:从鲁迅观照悲剧人生题材的艺术视角和小说的情节构成、艺术描写等艺术传达方式考察,作为艺术品的《q正传》,体现出鲁迅喜剧性的审美方式.进而,文章结合鲁迅创作的理性精神——否定性地批判国民劣根性思想,与阿q形象的喜剧性...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