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定检索结果

检索条件"主题词=阿Q形象"
18 条 记 录,以下是11-20 订阅
视图:
排序:
鲁迅笔下q之死的“仪式感”
收藏 引用
《广西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 第1期23卷 23-25页
作者:江业国广西师范学院中文系 
q是个“问题人物”。鲁迅刻意描述q之死的“仪式感” ,不仅是为了在艺术上终结这个“问题人物” ,更是为了使“q”彻底成为关于人的存在问题的艺术哲学思辨的符号。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q正传》新论
收藏 引用
《绥化学院学报》1997年 第3期21卷 17-25页
作者:夏明钊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q:反讽的杰作──重读《q正传》的思考
收藏 引用
《沈阳大学学报》2001年 第1期13卷 42-43页
作者:王立坤沈阳大学文法学院辽宁沈阳110044 
Q正传》是鲁迅的重要作品。多年来对形象的分析已经很多了。但以往的研究者大多从形象的启蒙及象征意义方面去思考,因而,忽略了形象性格结构中的错位关系,以及反讽艺术表现手法的运用。事实上作者正是通过反讽的艺术表现,...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国外学者眼里的q
收藏 引用
《语文教学之友》2006年 第11期25卷 33-34页
作者:张树军唐山师范学院滦州分院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作为《q正传》这样伟大小说的主人公q,80余年来,也以它神工鬼斧般的艺术魅力和至大至刚的思想力量,一直震撼着中国知识界及世界文坛。本文将介绍国外一些著名学者对阿q形象的解读。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具体:杂文味形成的基础
收藏 引用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5年 第1期15卷 72-75页
作者:周进芳 
杂文有味.这是它的个性和特色.所谓杂文味?或称风格上的明快犀利;或曰表达上的说理形象;或指构思中的出奇制胜;或云审美效果上的文短味长.凡此种种,对杂文味的探讨和论述都是十分有益而且言之成理的.然而,从创作的角度看,杂文味的形成...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q革命与精神胜利法
收藏 引用
《社会科学论坛》2003年 第3期 59-63页
作者:徐丁林 
鲁迅从立民立国的角度,一生致力于国民性改造。为此,他利用杂文和小说,以巨大的沉痛剥露和针砭国民弱点。而在种种国民性弱点中,鲁迅最深恶痛绝的还是奴性意识与行为。可以说,阿q形象的创造是鲁迅积十几年对国民性的忧思而化成的艺术典...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论王任叔小说中的q家族
收藏 引用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1年 第3期14卷 7-10,20页
作者:杨剑龙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上海200000 
鲁迅笔下的Q使王任叔深受感染,在他小说中刻画的“光棍党”身上,可以见到Q的影子,成为其小说中的Q家族。窘困潦倒的处境、人的正当生活的要求、朦胧的革命愿望、麻木愚昧的心态、悲哀的遭遇结局,都使“光棍党”带有浓郁的...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中国电影:摆脱怀旧情结
收藏 引用
《电影评介》1997年 第5期 23-23页
作者:宋懿南昌陆军学院 
60多年前,鲁迅先生秉着“揭示伤痛以引起疗救的注意”的愿望写下了《q正传》,尽管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先生仍然敢于正视国民的劣根性而创作出了不朽的“阿q形象”。今天,我们之所以崇敬鲁迅先生,并把他誉之为伟大的思想、文学先...
来源:详细信息评论
聚类工具 回到顶部